时间:2022-02-1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添加者:寻史录 - 小 + 大
古话常言: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可见粮食是关乎到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而粮食又不得不提到种粮的农民,在大多数人眼里,农民是十分辛苦的工种,也不会有太大的“出息”。一辈子埋头苦干实乃常事,但有一个人却是例外,他就是陈永贵。 作为一个农民,他愣是在1975年当上了国家副总理,不过他内地里淳朴的气质还是没有变,为了给国家减轻负担,他不拿中央一分工资,但他又是靠什么在北京生活的呢? 劳动模范这可是一个十分光荣的称号,更不要说是全国性的劳动模范了,尤其是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劳动模范更是令人尊敬的对象,对此毛主席都还曾设宴款待过劳模。 在1964年在毛主席71岁生日这一天,他特地拟“招待劳模”主题设宴款待劳模,这一天在那个并不宽敞的房子里,亦步亦趋来了几位特殊客人,钱学森,邢燕子、董加耕,“铁人”王进喜和大寨陈永贵。 他虽然神情紧张,但还是十分激动,毛主席亲切地握住陈永贵的手,询问道:“你今年多大岁数啦?庄稼专家。” 陈永贵回复自己50岁,毛主席听后十分感慨,认为陈永贵在知天命的年纪还能有如此高的觉悟与成就,令人敬佩,不过与此同时还是要谨慎处事,方能得始终。 陈永贵很快就在山西省出名,中央对他进行了多次表彰,也邀请他走出大寨,走出山西,去全国做巡回演讲,将大寨精神传播全国。 也就是在1963年8月,陈永贵的家乡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涝灾害,给当地农作物生产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农民不仅颗粒无收,甚至还有百分之七十的农民无家可归。 陈永贵牢记着毛主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教诲,与大寨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巨大自然灾害面前共渡难关。 他不但没有像其他村庄那样,向上级和外界伸手请求援助,反而还在当年就扭转了大寨的局面,让大寨重新有了好收成,老百姓各个丰衣足食,他们一起闯过了这个难关。 而且在当年向国家上交粮食时,他们也做到了当时的承诺:向国家卖粮不少、社员口粮不少、集体库存不少。 1964年1月,陈永贵从大寨一路来到了北京,在人民大会堂里报告了关于特大洪水灾害的事件。陈永贵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个农民质朴的语言,他还是头戴白毛巾,身穿一件黑色对襟衫,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丝毫不怯场,就如在村头树下那般,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做着这次史无前例的报告。 陈永贵逐步积累起了庞大的群众基础,1969年在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也为他之后的国务院工作奠定了基础。 虽然已经成为了副总理,但他勤劳朴实的本质还是没变,按理说他肯定是有工资拿的,但他却例外,不是国家不发工资给他,而是他主动拒绝了,那他本人在北京的生活开支又是从何得来的呢? 原来陈永贵到北京任职副总理之后,户口还是没有迁移,一直是大寨的农村户口,即便“身居高位”,他也是一位靠挣公分吃饭的农民,每年入秋之后,大寨的粮食分下来,属于陈永贵的那一份就被换成粮票,给他捎带到北京。 所以说陈永贵是我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位领导,因为他真正做到了即是劳动群众身份,又是副总理身份,也真应了那句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真应了那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
上一篇:超市里大量的鸡翅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