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1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添加者:佚名 - 小 + 大
作者:莫孤烟 德不配位,能不配位,必有灾殃。当蒋氏决定任命刘峙为徐州“剿总”司令的那一刻起,蒋军内部便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气氛,因为没有人相信,刘峙会是粟裕和刘伯承的对手。不过,他们万万没想到会败得如此惨。 作为蒋军惨败的第一责任人,刘峙被撤销了一切职务,从陆军上将变成布衣白丁。他自知罪孽深重,不敢去见蒋氏,惶惶不可终日。为表明自己“忠于党国”,他把胡子剃得干干净净,声称不消灭对手绝不留胡子。 李宗仁就任“代总统”后,昔日遭到蒋氏冷落的何应钦重新走到前台。刘峙原本就是何应钦的人,在老何的关照下被重新委任为“战略顾问”。没过多久,解放大军发动渡江战役,眼看半壁江山也守不住,刘峙急忙跑到广州,再次向蒋氏表忠心,依然得不到谅解。自身难保的何应钦,对他只能表示爱莫能助。 大厦将倾,形同孤魂野鬼的刘峙只好去港岛避难,蒋氏指示有关部门以刘峙“滞港久不归队”为由,取消了他的战略顾问职务,刘峙从此又变成平民百姓,哀叹“国家已经不需要我这个老兵”了。 祸不单行,打算留在港岛当富贵闲人的刘峙,却被一帮流落在岛上的老部下敲诈勒索,痛失一大笔钱财,这让刘峙感到,熟人太多的港岛实在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带着全家老小远赴南洋,打算找个远离是非的世外桃源去归隐田园,隐姓埋名,了此一生。 几经漂泊辗转,刘峙一家来到了印尼首都雅加达。过海关的时候,穿着阔气的刘被检察人员狠狠地敲了一笔,昔日万人之上的上将虎落平阳,这个时候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经过这一年多的大起大落,刘峙数十年搜刮来的万贯家财已然所剩无几,如何用这点钱在异国他乡安家立业,养活着一大家口人呢?刘峙先是用不多的一点余钱投资做生意,结果把本钱陪得一干二净,全家人顿时到了坐吃山空的境地。 好在刘峙有个贤内助,他的三姨太黄佩芬主动出去找工作,凭着自己北平师范大学的毕业文凭,在一家华侨学校找到了一份国文教学的工作,从此有了固定收入,总算是解决了全家的燃眉之急。 刘峙一辈子娶了三个夫人。大夫人杨庄丽是包办婚姻,十几岁就嫁到刘家,是个财迷,而且十分凶悍,刘峙对她畏之如虎;二夫人是从广东买的一个丫头,给刘峙生了6个子女,但一直没有正式名分。 这两个没文化的女人实在上不得台面,和同僚相比,刘峙自感脸上无光,于是下决心物色一个有档次的姨太太。 才貌双全的黄佩芬能歌善舞,说得一口标准普通话,让刘峙一见倾心,拼命追求,终于在担任重庆卫戍司令时娶了黄小姐。这位黄小姐果真是个难得的贤内助,不仅能同富贵,更能同患难。刘峙流落到港岛后,只有黄佩芬跟在他身边。
到了1941年,一个叫黄佩芬的女人取代了杨庄丽。黄佩芬也是吉安人,上海美专毕业后又到北京师范大学念过三年书。她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且能歌善舞,拉得一手好提琴,一口流利的京腔。刘峙在开封时,黄佩芬曾被杨庄丽聘为家庭教师。刘被黄的姿色和风度所倾倒,一见钟情,两人明来暗往有年。 1941年春,黄佩芬按时为重庆卫戍区司令刘峙的安排自合川赴渝,住在长江旅馆,杨庄丽获悉,又气又恼,指派卫戍部队特务团的两个便衣监视旅馆。黄佩芬察觉,电话报告刘峙。刘峙赶忙派司令部办公室第三组主任唐志华和总司令部副官高伦士坐刘峙的专车,急驰长江旅馆接应。正在旅馆门前徘徊的两名便衣,见刘司令专车到,慌忙逃走。 唐、高二人将黄佩芬接到化龙桥早已布置好的小公馆,刘峙已在此等候。刘又命令唐志华:“杨庄丽由你武力监视说服,黄佩芬也由你保护,”自此,黄佩芬正式成为刘峙的第三个老婆。黄佩芬手腕灵活,很快将刘的一些亲信拉过来,连杨庄丽的侄儿也倒向她一边。黄佩芬的四个弟弟、一个妹妹也先后到刘的麾下,各捞一官半职。杨庄丽被孤立起来,刘峙家中的大权自此转移到黄佩芬手中,身为上将的刘峙在外威风八面,回家后却只能唯唯诺诺。 ![]()
黄佩芬在外挣钱养家,刘峙待在家中吃软饭,这样的日子过了两个月。一天,黄佩芬突然接到家人从港岛发来的电报,说是有急事要她马上回去一趟。这一去,意味着来之不易的饭碗可能不保,于是黄佩芬突发奇想,给校长说自己老公也是有学问的人,完全可以代替自己来授课,不会耽误学生的学业。 校长满口答应,让刘峙来学校上班,排给他的课程是六年级的汉语和地理。 刘峙并非大老粗,而是正经上过几年私塾的,国文基础还不错,教小学生汉语课问题不大。至于地理课那就更是擅长了,他当初在保定军校当战术教官,看地图本来就是专业,再说这么多年走南闯北,见识自然比一般老百姓多得多。 几堂课讲完之后,学生的反响相当不错。校长一看居然还有这样的人才,不由得大喜过望,于是又给他加了一堂课——五年级的尺牍写作。 过了一段时间,黄佩芬探亲回来了,按说刘峙这个临时工也该下岗了,可校方舍不得让他走,于是干脆聘任他为正式教员,还给他又加了两门课——作文和历史,黄佩芬则改教音乐和美术。 能者多劳嘛,刘峙对此并无异议,很愉快地答应了。 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刘峙一家子在印尼算是扎下了根。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年之后,一张报纸引起的风波让刘峙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1952年3月的一天,刘峙在闲暇无事翻报纸时竟然发现有一篇署名“刘峙”的谈话,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假刘峙是他一位同学的侄子。刘峙一怒之下便在报上发表声明,并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自淮海战役结束后刘峙就已经人间蒸发了,谣言四起,有人说他被蒋氏逮捕下狱,有人说他早已秘密投降,可谁也没想到,堂堂国军上将竟然在异国海岛当上了小学老师。 失踪多时的刘峙突然在印尼出现,蒋氏不能不引起重视。当时,印尼已与新中国建立了正式关系,蒋氏唯恐这个刘峙被当作统战工具,急忙让刘峙昔日的黄埔学生给他写信,促其返回台岛。 飘零岛国3载,终于有家可归了。归心似箭的刘峙马上与黄佩芬打点行装,带着家人离开了雅加达,经曼谷、港岛抵达台岛。 放下行装,刘峙急不可耐地去拜见蒋氏。不出意料,他挨了蒋氏一顿臭骂。年过七十的蒋氏,也许是已经看淡了过往的岁月,对刘峙这位一生忠于自己的老部下,选择了宽大谅解。一个月后,刘峙收到了“国策顾问”的大红聘书。尽管是没有任何权力的虚职,但有了在海外漂泊经历的苦难历程,刘峙对这一结局已经是相当满意。 1954年1月,在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定居台中市。
刘峙回到台湾后,定居于台中市,过着极其平淡与平静的生活,每日里读读书,写写日记,闲暇时回忆回忆往事,且忆且述,数年后居然整理出一部《我的回忆》。因没钱出版,刘峙的这本回忆录先以油印本形式在昔日同僚、部下中传阅,后被出版商相中,才得以正式出版。 1965年,黄佩芬因病去世,患难夫妻阴阳两隔,这让刘峙痛不欲生。此后,他郁郁寡欢,在寂寞孤单中消磨自己残存的岁月。1971年7月15日,刘峙亡于台中,距其80寿诞仅差一个半月。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治乱兴亡、荣辱浮沉,又岂是个人的挣扎所能改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