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2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添加者:佚名 - 小 + 大
930年11月,张国焘以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空降鄂豫皖根据地,此后,他马上着手重组鄂豫皖苏区的机关,建立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自任书记兼军委书记,牢牢掌控鄂豫皖根据地最高权力。 为了打击异己,张国焘又不惜发动肃反,杀害了大批鄂豫皖的地方干部,以至人人自危。 不过,在众多的鄂豫皖干部中,有一位干部张国焘却丝毫不敢动,此人也一度与张国焘分庭抗礼,令张国焘十分头疼。 此人是谁?为何张国焘不敢动他分毫?
沈泽民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 此人名叫沈泽民。 说起沈泽民,可能不少人感到很陌生,但提到他的家人,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哥哥是茅盾,著名作家,共和国第一任文化部长;他的妻子张琴秋,红军唯一女将领,共和国第一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沈泽民之所以能够走上革命道路,还是受到茅盾影响。他和茅盾一样,出生于桐乡乌镇观前街一所普通民居,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曾前往日本留学。 1921年,沈泽民回国,在哥哥茅盾的介绍下参加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的第一批党员之一。 国共合作开始后,沈泽民和毛泽东、邓中夏等人参加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工作。他多次在南京路一带散发传单,发表演讲。他还把自己主编的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副刊,作为党的宣传阵地,大量刊登陈独秀、茅盾、向警予等人的重要文章,号召工人、学生、市民投入革命洪流。 1923年夏,沈泽民到南京建邺大学任教,建立了南京中共党小组和南京团委会,发展党团员。此间,他与张琴秋相知相恋。 1925年,沈泽民被党组织派到苏联留学,也正是这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让他在回国后成为了“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 大家不要小看“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当时王明、博古、张闻天都在其中,他们一度掌控了中共中央的最高权力,可见沈泽民地位之高。 1931年5月,30岁出头的沈泽民、张琴秋夫妇化装成一对商人,受命奔赴鄂豫皖苏区。 此后,沈泽民生命的最后3年多时光就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度过。其间经历的腥风血雨、是是非非扑朔迷离。
1919年茅盾、沈泽民兄弟在桐乡乌镇合影 为革命鞠躬尽瘁 1931年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定,任命沈泽民为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3月20日左右,他与夫人张琴秋离沪,秘密进入鄂豫皖根据地。 离沪前,沈泽民夫妻俩向母亲和哥嫂辞行。他们对此次能到“自己的”地区工作感到十分高兴。 后来,茅盾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知道苏区战斗频繁,环境是艰苦的,但他们两个都情绪高昂,对前景十分乐观,尤其对能到‘自己的’地区去工作,流露出了由衷的欣喜。” 3月28日中央常委会会议决定增派张国焘前往鄂豫皖,任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书记。沈泽民任中央分局副书记、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负责鄂豫皖苏区党和政府的工作,领导鄂豫皖根据地各项建设和支援红军反“围剿”。 在钟桂松的《沈泽民传》里,我们读到这样一段文字: 今天我们回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也很难用情景再现的方法寻找历史的绝对真实,何况当年身在其中的沈泽民!许多事都是在经验之后逐步认识的,沈泽民对张国焘的认识也有个过程。前期在土地改革等问题上,沈泽民也同样犯有“左”倾错误,而张国焘则利用沈泽民“缺乏工作经验”的不足,大肆推行其错误政策,企图成为苏区“创始人”。 但沈泽民并非蠢材。他很快认清张国焘的个人野心,并对扩大化的“肃反”产生了忧虑和怀疑。一批红军将士,如徐海东将军,在他的保护中逃脱了张国焘的毒手。 当时,在苏区真正敢于当面批评并与张国焘作斗争的,只有沈泽民一人。1981年,沈泽民的战友郭述申在回忆中证实了这点。
1932年,蒋介石集结数十万大军“围剿”鄂豫皖根据地,面对敌人的进攻,张国焘吓得惊慌失措,主张“逃跑政策”。当沈泽民得知后,马上联合省委委员郑位三、成仿吾等人,写了一封长达数页的长信,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和应对之策。 然而张国焘完全无作为,不采纳沈泽民的意见,当时沈泽民非常恼火,竟直接找到了张国焘,指着他的鼻子骂道:“革命不是你张国焘一个人的事情,如果实在是要转移的话,也只能开会决定!”骂完后,沈泽民又问张国焘:“如果丢掉了苏区,部队要去哪里?这些你考虑到没有?” 面对沈泽民的质问,张国焘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不知道如何回答。当时在整个鄂豫皖根据地,敢于对张国焘如此说话的,恐怕只有沈泽民一个人。 可惜张国焘一意孤行,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悄然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下子抽空了红军在苏区的主力。当时有人力劝沈泽民也离开苏区,但被他拒绝了:“我的岗位是和红军一起保卫鄂豫皖苏区。” 12月,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25军。沈泽民重用徐海东,任命他为74师师长,随后取得了郭家河等好几个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士气。 但随后,根据以博古为首的中央指示,根据地发起了七里坪战役,遭到惨败,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转移阵地。 沈泽民开始意识到问题,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认为围攻七里坪的失败,“是机械的执行了中央军事指令”,是由于“力量相差太远”和“粮食困难”。 恶劣的环境,让沈泽民心力交瘁,他肺病复发,还染上了疟疾。没有医疗条件,将士们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两眼一天天凹陷,脸色一天比一天惨白,时常吐血,忍不住劝他退到外线。妻子琴秋被调任73师政治部主任时,也在临别前夕劝他去上海治病。 沈泽民则有些生气:“我的岗位是和红军一起保卫鄂豫皖苏区,我不能为个人的健康而离开苏区。” 在这个重要的关口,他想到的是:把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都献给党。谁知,这一分别竟成夫妻永诀!
张琴秋与沈泽民结婚照 在敌人疯狂的进攻面前,沈泽民领导根据地军民重建红25军,他们吃葛藤、树皮、草根,住茅屋草棚,历经艰难,终于保住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此同时,他还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在艰苦的转战过程中,沈泽民已是重病缠身,疟疾加上肺结核,只能靠担架抬行。 一次,在风高月黑的夜晚,七零八落的红军部队行军在崇山峻岭之间,几个抬担架的战士竟然将躺在担架里的沈泽民丢在了路边,却浑然不知,仍自行往前,而后面的零零落落的红军路过,也没有发现。 到驻地后才发现省委书记沈泽民丢了,大家急得团团转,立刻命令特务营想尽办法把沈泽民找回来。这时,另有任务的一位战士在夜行军途中,听得有人在水沟边呻吟的声音,过去一看吓了一跳。 没有一点力气的沈泽民对那战士说:“我命令你,用手枪,对准我……开枪!我不行了,不能连累队伍。”看着病成一团的省委书记,那战士不顾一切,背起沈泽民急奔猛跑,终于追上了队伍…… 为了不拖累大家,沈泽民决定离开部队在山区养病。临行前,他检阅了部队,一一和战友们话别,嘱咐他们:“一定要以万死的精神,实现党的斗争方针的转变,去争取革命胜利!”并将瞿秋白送给他的那块心爱的钢表送给了徐海东。
徐海东 1933年11月,为了向党中央汇报鄂豫皖苏区的斗争情况,揭发张国焘的行为,要求中央派军事指战员,并让战友得到治病的机会,沈泽民将省委宣传部长成仿吾叫到面前,一边吐血,一边用化学药水在成仿吾的衬衫上,用颤抖的手写下:“派成仿吾同志到中央报告工作”,然后用俄文署上自己的名字。 成仿吾穿上这件衬衣到上海,通过鲁迅找到了党中央,报告了鄂豫皖苏区的斗争情况。后来,中央作出了红25军实施战略转移、创建新苏区的决定,促成了红25军的长征。 关于成仿吾找鲁迅的经过,茅盾在其晚年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记载:鲁迅约他到北四川路底一家白俄咖啡馆,说“有一熟人从那边来,欲见兄一面”。那熟人即是成仿吾。 据成仿吾说:“那边的环境太艰苦了,他(泽民)的工作又十分繁重,他身体本来单薄,得过的肺病就复发了,加上在那里又得了严重的疟疾,在缺医少药又无营养的条件下,就支持不住了。” 更为详细的情况,是沈泽民当时的战友郑位三叙述的,他说:“当时,红二十五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部队四处打游击,这个时候沈泽民的肺病复发。10月间,部队从皖西北运动到黄麻地区,沈泽民又患上疟疾,部队为了便于游击,只好将沈泽民抬到天台山养病。沈泽民住在一个背靠天台山、面向老君山的湾子里。在这里,沈泽民抱病完成了一万三千余字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向中央的报告》。” 报告写成后第十天,即1933年11月20日,沈泽民不幸在湖北红安县天台山芦花冲病逝,时年33岁。 郑位三说:“沈泽民烈士去世前的情景是十分凄凉的,为了躲避敌人的‘清剿’,湾里的老百姓大都‘跑反’去了,整个湾子只剩下几个年事已高的老人在家,沈泽民等人连吃饭都困难。 临死前,沈对警卫员说很饿,想吃点东西,警卫员上山找了半天,才找到三个快烂了的野柿子,沈还没有吃完就断了气。 因为当时敌情复杂,来不及找棺材,沈死后是将住户家的两副门板拆下来,将沈泽民夹在里面然后用野藤缠紧当棺材埋葬的。当时,大门上的铁门环都来不及弄下来。 沈泽民死时穿的是一件破旧的灰布军装,脚上是一双黑胶底皮鞋。”
沈泽民同志之墓 为纪念沈泽民的革命业绩,1934年4月1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在江西瑞金沙州坝,创建了苏维埃大学,瞿秋白任校长,毛泽东、林伯渠等为管理委员会委员,正式命名为国立沈泽民苏维埃大学。沈泽民被追认为烈士。 1937年8月27日,张琴秋赴延安前夕,给茅盾、孔德沚夫妇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段提到:“(泽)民的消息,想必你们已经知道了吧!可怜他的一生,为解放人类的痛苦而奋斗,历尽艰苦,抛弃了私人的利益,日夜工作,积劳成疾,终于辞去我们而长逝了。唉!我没有见到他最后一面,实在使我心痛!!” 共和国成立后,1963年4月15日,红安人民举行隆重的迁葬追悼仪式,将沈泽民的遗骨移葬于红安烈士陵园,董必武亲笔为墓碑题字:“沈泽民同志之墓”。时任中国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的张琴秋和女儿玛娅出席了迁葬仪式。 一晃86年,烈士无言。 清兮浊兮,青山苍天可以作证;功兮过兮,历史终会拭亮双眼。 选自 https://www.sohu.com/a/309607755_61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