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1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添加者:佚名 - 小 + 大
明太祖朱元璋进学堂的时间很短,而不是没读过书。他是上学少学历低但文化水平却很高,能出口成章。不过朱元璋的文化大都是自学来的,读书破万卷。 朱元璋最多就是读书晚了点,可是他能一边行万里路一边读万卷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夺取天下的时候已经读书了~他不是文盲……而且应该是投靠他老丈人的时候就已经识字~天命应该不是~而是天命+个人的努力+运气等等,放在一块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评判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常常是先看“学历”。 但是很多时候,先入为主的印象,可能会妨碍我们对一个人的真实认知。而“文化”也从不只是体现在有没上过学或者“学历”上。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出身低微,又是赤农,所以没上过几天学,然后就有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是“不识字”“没文化”,还喜欢打压文化人。 史料中也确实能找到一些“佐证”来证明朱元璋“没文化”。 比如,朱元璋开国登基之后,曾经颁布过一道清查户口的圣旨: “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俚……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 在位期间,由于倭寇侵扰沿海群岛,地方官上报此事,朱元璋也发布这样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而在曲阜孔府碑林中,有一块立于洪武六年的《朱元璋与孔克坚、孔希学对话碑》,画风比较清奇。 文中多有类似于“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啊不好”,“少吃酒,多读书”等像百姓拉家常式的句子。在众多神圣庄严、字句严谨的石碑中,朱元璋的“白话碑”着实有点突兀。 但是,这些大白话就能证明朱元璋“没文化”? 这些大白话,除了跟朱元璋的个人表达习惯有关外,还跟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关系。
明朝之前我们都知道是元朝,而蒙元统治阶层大多数都不熟练汉语,所以为了更好的统治天下,蒙元培养了大量的翻译员,即“舌人”或“通事”,来帮助他们传达指令。而这些翻译员的汉语水平有限,也没有很深的文学功底,所以就采用简明易懂的白话进行翻译,如此便形成了“白话讲章”“白话公牍”。 据说元朝理学大家吴澄在给皇帝讲《资治通鉴》时编写的讲义,也都是当时流行的白话文。这种背景下,整个元朝,圣旨和高级公文往往是用汉语白话文传达。 而明朝建立后,自然而然的会承袭了一些前朝的习惯。不光是朱元璋,当时的官吏百姓,可能都不觉得白话诏书有什么不妥,比较也长达百年的耳濡目染。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到底如何呢? 其实,他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文化短板,特别是参军之后就更加意识到自己由于没上过学文化水平不够,所以从朱元璋当上义军统帅之后,就开始读书学习,虚心求教。等到了当皇帝后更是已经读万卷书了。 开国之后,朱元璋在要求国子生兼习骑射时,他说道“文足以经邦,武足以敬乱。尔等虽务文学,亦岂可忘武事哉,《诗》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惟其有文武之才,则万邦以之为法矣。”
如果有人拿灾异祥瑞来说事时,朱元璋就拿宋真宗来说事。 “宋真宗亦号为贤君,安相李沆,日闻灾异,其心犹存警惕。厥后,澶渊既盟,大臣首启天书以侈其心,群下曲意迎合,致使言祥瑞者相继于途,献芝草即三万余本。” 在讲到大臣要尽职尽责时,朱元璋又拿宋朝范仲淹作比 “昔范文正公凡日之所为必求与食相称,或有不及,明日必补之,其心始安。贤人君子于国家尽心如此,朝廷岂有废事,天下安得治?” 史料记载当中,类似这种引经据典的训话非常多,从四书五经到兵书阵法,从历史典故到天文星占,朱元璋都能信手拈来! 所以,我们要区分开来,明太祖朱元璋只是没上过学,而不是没读过书,上学和读书不冲突。
|
上一篇:朱元璋曾给地主刘德放牛,受尽苦头,当皇帝对待刘德却是以德报怨
下一篇: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