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联系客服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门知识 > 文章 当前位置: 热门知识 > 文章

1951年,一位农民走进老乡家讨水喝,指着主席画像说:这是我的

时间:2021-04-1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添加者:佚名 - 小 + 大

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常常沉沦或是深陷,保持清醒、抽离桎梏的智者却往往很少,人们往往自我而又自私,他们往往将自己身上的优点无限放大,而自身的污点却始终熟视无睹。于他们而言,成长的路途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那条无尽的排队,队伍中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口袋,一个装着别人的缺点,一个装着自己的缺点,但是都好把装着别人缺点的那个口袋放在前面,所以总好先看到别人的缺点,所以他们总是自信地尊大,却对他人的优点嗤之以鼻。也正是这样一点人性的自私和缺陷,导致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社会现状,这个时代里,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却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他们往往不缺乏自信和才华,而是缺少那么一位能在沙砾中发现珍珠的“慧眼人”。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便就有这样一位“慧眼识英雄”的人士——彭友胜,他在茫茫人海里发现了毛主席,并力排众议保他入团,这也间接成就了毛主席的“羁旅之始”,而待伟人瞩目、山河重振后,他却又放下一切,归入平淡,此等胸怀世间难遇、此等知遇也弥足珍贵。青涩少年,立志参军我们都知道每个少年心里都住着一个驰骋沙场、肆意江湖的英雄,每个少年郎的梦想都是报效祖国、守护百姓,而作为开国领袖、时代伟人的毛主席,自少年起便也就满含着这一腔热血、义字当头。但事实上,毛主席的投笔从戎之旅并不是那么顺遂,首先从他的家世而言,他生于湖南韶山冲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父亲毛贻昌是一个农民,由于从小家境就比较贫寒,毛贻昌便暗下决心要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过得富裕充实。所以后来的毛贻昌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口才以及卓越的经商头脑,成功赎回并变卖了一些家中的田地,毛家的日子这也才算得上过得津津有味。由于当时贪图享乐、以逸待劳的家庭风气十分常见,况且毛贻昌也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学识的农民,所以他并不重视学习,也并不看好读书人的前程。所以为了让儿子可以放下学业,跟着自己一同将家里的产业做大做强,从而保证平常生活的富足以及后代子孙的安稳,毛贻昌曾一度阻挠毛主席学习,并且强迫他跟着自己去干农活。志不在家的毛主席自然不愿意,他与父亲据理抗争,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是父亲根本不吃这一套,他依旧希望毛主席“弃笔从农”。在这样父子关系十分严峻的时候,中国典型的“严父慈母”家庭关系便展露了出来,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虽然是一个没有读过书、也没有经过良好教育的封建农家妇人,但是她对于毛主席的梦想却十分支持,并且在毛主席每日的诗歌朗诵以及学术激辩中,她深切的感受到了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所以她便每日向毛贻昌讲述知识的好处以及儿子的宏图大志,最终在妻子文七妹以及儿子的强硬态度下,毛贻昌最终松了口,允许儿子可以在完成每日固定的农活后,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他的学术研究以及读书理论。在经过千辛万苦的长期阅读以及不懈努力下,毛主席成功考入了湖南长沙学校接受新思想的教育,在学校期间他主动参加新民主思潮运动,主动接纳并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立志将一生信念投入无产阶级的革命中。而这也为他后来投笔从戎的经历,埋下了重要的篇章伏笔。力排众议,照顾有加如果说“伯乐相马”,说的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知己难遇以及千金难买,那么在毛主席弃笔从戎的旅途中,郭友胜便就是他最大的贵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际,无数中国青年热血沸腾,作为新思想的熏陶者,他们都想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身躯血脉奉献给自己的祖国与信仰,他们希望中国人民真正地站起来,中国民主可以真正取缔腐朽的清政府,而这群意气风发的中国青年中就包含着毛主席。当时毛主席跑到长沙的革命征兵处,向征兵的长官诉说自己的一腔热血以及满腹赤忱,可是作为一个空有理论却没有实际战果支撑的毛头小子,征兵的长官对他的长篇大论不屑一顾。并且由于当时农家子弟参军可以获得一些补贴,所以征兵的长官也是带着这样的有色眼镜看待毛主席的,作为一个受新思想熏陶的革命者,毛主席自然不愿意受到这样不公的待遇以及偏见,便和征兵长官开启了唇枪舌战。而正当毛主席和征兵长官争论不休的时候,担任湖南新军第49标二营副班长的彭友胜走了过来,他看见毛主席身材魁梧高大并且肚子里也有不少墨水,便心生喜爱和欣赏,他大喊着:“这个兵我要了,正巧我上铺没人睡,他来,我俩也好有个照应。”说后便用手搭着毛主席的肩膀,带着他走进了营帐,自此毛主席的羁旅生涯便拉开了帷幕,并且凭借着他的满腔热血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迅速成长为营帐中有名的人物,而在这条成长的路途中也少不了彭友胜的暗中保护与指导。相互学习,再归平淡曾经有句话那么讲过:“与你欢笑、与你喝酒吃肉的并不是你以为的朋友,相反那些与你同甘共苦、为你担忧、为你放手的才不是豺狼虎豹”,在军营中多年的相处之中,彭友胜和毛主席早已不再是上级与下属的阶级高低,更多的是良师与益友的关系。对于毛主席而言,彭友胜是他实战军事理论以及军旅生活的“敲门砖”和“领路者”,他向自己展示了早期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和观念,并让自己学习成长了许多。同时彭友胜是他在军旅生活中的“润滑剂”,由于毛主席的资质尚浅,军中的一些老兵以及军卒对于他的言论都是嗤之以鼻的,而毛主席作为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也总是会和这些没有经受过专业军事理论思想熏陶的士兵们发生摩擦和冲撞,此时彭友胜便就会挺身而出,为两方化解矛盾与尴尬。但对于彭友胜而言,他不仅仅是欣赏毛主席的无畏以及勇敢,他更欣赏毛主席身上的丰富学识以及有据有理,他认为现在的军队缺乏的是良好的作风,以及充沛学识的理论体系,而毛主席作为一个上过大学的知识分子,他的存在,那就是提高军队素质的良好契机,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在矛盾中不断帮助和鼓励毛主席的原因。就这样在彭友胜的保驾护航下,毛主席迅速成长,并且成为了众多学员中威望最高能力最强的革命战士,他被成功推举为临时教员,并且被要求继续回到军校学习、教育后期的军事学员,并且就此打入了革命团队的核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但毛主席的节节高升,并不意味着他与彭友胜的友情就此断裂,他们依旧是彼此惺惺相惜的好战友、好兄弟。在1926年期间,他们二人便就在广州相聚了一次,那天,二人彻夜长谈、把酒言欢,从相识到相离,从相遇到相知,把过往的岁月细数干净,把二人的回忆重演一遍。或许朋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插过多少刀,流过多少血,也不在于喝过多少酒,流过多少泪,朋友或许更在于彼此内心最隐秘、最深沉的部分都留给了最重要的那个人。这样相聚的日子何其短暂,彭友胜接到上级的通知,立刻奔赴北伐的战场,二人相互叮嘱、相互鼓励,才依依惜别,在北伐战场上,彭友胜立下了赫赫功劳并受到了嘉奖,可是他并没有就此停留在战场上,而是选择功成身退,回归那平凡普通的日子,回到老家湖南衡东县三樟乡做起了市集小贩。或许后来人都看到了毛主席的英雄伟岸,却从未认识到身边有着他一生的恩人和知遇者。直到1951年的一个中午,骄阳似火、天气炎热,而早已年过花甲的彭友胜由于走得匆忙,没有带水,早已汗流浃背。所以他窘迫地敲开了一家老乡的门,想要讨一碗水喝,正在老乡家中看到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伟岸画像,他痴痴地看着、便笑着自豪地对老乡说:“这个人曾经是我的士兵,想不到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解放了全中国”,说后便谢了老乡,离开了他家,遁入茫茫人海。小结: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伟人和这个早已默默无闻的老翁不再有过联系吗?”但事实上是,二人不仅有着联系,而且情谊也依旧十分深厚,每一年毛主席都会为彭友胜写上一封信作为慰问,而彭友胜也会将家中自种的茶叶寄给远在天边的挚友让他品尝。这段长达几十年的友情联系中,或许我们会为毛主席的一腔孤勇奋、不顾身而感叹,又或许我们会为彭友胜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淡泊精神而感染,但是在我看来,他们二人间惺惺相惜、毫无杂质的友情才是最令人羡慕和感慨的。纷杂的社会里,有多少友情是因为物质和权益才连接而起的,像金子一般澄澈而不被腐蚀的友情又有多少?读完他们的故事,仿佛昏黄的诗篇里,千山万水的相隔下,也抵挡不住这象征友情的悠悠茶香。pe%253D1%2526p_from%253D-1%2526innerIframe%253D1%2522%252C%2522isThird%2522%253Afalse%252C%2522title%2522%253Anull%257D%257
分享按钮

上一篇:左权将军之女,报考哈军工竟政审不合格,陈赓:这孩子太实诚

下一篇:日军五路围攻八路军总部,反倒被朱德收复十座县城

豫ICP备19032584号-1  |   QQ:80571569  |  地址:河南濮阳市  |  电话:13030322310  |  
Copyright © 2024 FE内容付费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www.xingwp.cn使用 Powered by 66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