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添加者:佚名 - 小 + 大
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迫不及待想要消灭共产党。他一面假意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面积极开展兵运工作,将退守在西南和西北的上百万重兵调集到华东和华南地区。在重庆唇枪舌剑四十几天后,蒋介石对于中共的忍让一点也不领情,他坐镇后方,遥控指挥张治中等人虚以委蛇,目的只是为了争取时间做好发动内战的准备。 “双十协定”不过是蒋介石应付各方的纸面文件而已,他从未想过照此执行。他信奉的还是用军事手段解决矛盾的那一套,对于政治谈判不抱兴趣,以至于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都深感谈判不过是一场掩人耳目的戏码罢了。 1946年6月,在美国的鼓动和支持下,蒋介石撕破崇尚和平的虚假面目,派遣大军分几路悍然进攻解放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正式爆发。 北起黑龙江的林海雪原,南至淮海江汉一线,国共双方集结重兵,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决战,正是这三场战役奠定了人民胜利的基础,同时瓦解了蒋介石集团的腐朽反动统治。 淮海战役是长江以北最重要的大型会战,它在大决战三部曲中占有不同凡响的地位。一方面,它扫除了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反动势力,解放了广大国统区的人民,为之后的渡江战役减轻了压力。另一方面,人民解放军在此战中伤亡颇大,为了留住徐州的杜聿明集团付出了巨大牺牲,这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怀念。 众所周知,在近两个多月的淮海战役期间,有两块骨头比较难啃。一个是据守碾庄的黄百韬,一个是坐困双堆集的黄维,他们分别给粟裕和刘伯承造成了重大伤亡,难怪毛主席会将其比喻为一锅夹生饭。 那么碾庄圩之战对比双堆集之战,哪一个更难打?华野的粟裕和中野的刘伯承又都各自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敌情分析,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孰强孰弱 要想对两场战役的难度做个直观准确的对比,首先要对双黄兵团做细致全面的分析。黄百韬的出身稀松平常,他早年混迹军阀手下,在奉系张宗昌失势以后,他才改弦易帜投到了蒋介石麾下。黄百韬不是黄埔出身,他是在天津出生的广东梅州人,自然也不是江浙人士,所以刚投到老蒋那里的时候根本不受重视。老蒋让他去陆军大学进修,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剥夺了黄百韬的兵权。 黄百韬不甘就此沉寂,他绞尽脑汁想要步入南京的核心权力阶层。之后,他因为一篇获奖的军事论文而受到了何应钦的赏识,转而被推荐到顾祝同手下谋职,从此逐渐在国军中崭露头角。 黄百韬没有靠山和背景,出身和学历又不佳,所以他寄希望用显赫的战功来保住官位。彼时,国民党右派当权,核心高层与共产党有着难以化解的矛盾,他们时刻想要消灭共产党而后快。黄百韬投其所好,担当起了反共急先锋的角色,刚到第三战区没几天就积极建言献策,成了皖南事变大帮凶。 黄百韬这人有两大特点,一是打仗悍勇顽强,每战冲锋在前,死战不退,战斗意志很顽强;二是善于练兵,其练兵水平超过一般国军将领,能统合部队力量,将其练就成一支敢战、能战的强军。 他在外放25军以后,积极抓紧训练,硬是将一支成分复杂、不被人看好的杂牌军带成战斗力远超其他杂牌军的军队。不知底细人看过之后,还以为老蒋又多了一支王牌主力部队。 在解放战争期间,黄百韬率领25军先和粟裕会战邵伯,然后大肆扫荡苏北,再接着进入鲁地援救张灵甫。在豫东战役中,他的表现生生拔高了国军将领的平均水准,从粟裕手中救出了第7兵团的残部。 黄百韬凭借这些战功被擢升为中将军衔,蒋介石授命他着手组建第7兵团,下辖25军、63军和64军,这三个军虽是杂牌军,但战斗力颇为不俗,而且已经更换了美械装备,火力不俗。之后100军和44军也先后划归黄百韬指挥,这两个军可是属于老蒋的嫡系部队,于是他的兵团下辖5个军,总兵力超过了12万人,几乎可以媲美老蒋的嫡系重兵兵团了。 黄百韬杂牌军出身,可黄维却是正宗的天子门生,他是黄埔一期的,同学个个大名鼎鼎,比如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就是他的老同学、老对手。 黄维出身好,又得到了土木系领军人陈诚的赏识,因此仕途远比黄百韬顺利得多。29岁时,黄维已经在国民党军王牌18军中担任11师的师长了。年轻的黄维感念陈诚和蒋介石的提携栽培,因此一心一意给国民党卖命,围剿红军时丝毫不留情面。要知道他当年之所以能够进入黄埔军校就读,还要多亏了共产党人方志敏的帮忙。 早年的黄维曾经接触过进步思想,他当小学教员时还宣传过共产主义。只是他的信仰不够坚定,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解太过肤浅,在功名利禄面前很快把这些主义抛到了脑后。黄维有个外号叫“书呆子”,他的很多同学和领导都说他有股刻板之气,他行事虽然正大光明,但特别固执迂腐,信奉封建时代的忠臣良将那一套东西,对于蒋介石有着盲目的愚忠思想,这也是他后半辈子悲剧的根源。 因为黄维很忠诚,所以蒋介石对他一直很放心,接连将重要的王牌部队交予他掌握,18军就是个典型。18军是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之一,深得老蒋的信任和倚重。这支部队比其他四个王牌建军还要早,骨干力量基本出自黄埔前几期,战斗力强、在抗战期间建功不少。 18军在正面战场上打了多次硬仗,淞沪会战期间,18军进入有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镇,跟日军惨烈拼杀,反复争夺阵地,双方均损失惨重。 在石牌战役中,18军11师在师长胡琏的率领下,与日军展开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白刃战,他们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守住了阵地,这场战役还因此被人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其惨烈程度可想一斑。 到抗战胜利前夕,18军全员更换了美械装备,拥有了上千门不同口径的火炮,几十辆坦克,数百辆汽车和两千多把自动武器,火力超过了黄百韬的核心25军。 黄维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执掌这样一支强军,完全能够说明他在老蒋心目中的地位,这是黄百韬无论如何也争取不到的。 到了1939年,由于派系矛盾激发,黄维被调离军事主官的岗位,开始在后方办学和当参谋,这一赋闲就是好几年的时间。直到解放战争爆发后,黄维才迎来复出的机会。 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决定组建第12兵团,部队下辖4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兵力在12万人左右。原本定下的兵团司令是胡琏,结果遭到了白崇禧的强烈反对,最后黄维临时接班顶了上去。 综合比较之下,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兵力大致相当,但黄维兵团的武器装备要好上一些。 战场态势,阵地难度和我军兵力分配 战争是一场复杂的人类行为,有太多的因素影响着胜负的走向。除了兵力、武器装备之外,战场的地形条件、工事的修筑都很重要。 黄百韬兵团因为没有架设浮桥,在渡河时人员相互踩踏,造成了一万多非战斗减员的损失。在进驻碾庄圩之后,他手上差不多有4个军共计10万人。在他抵达之前,碾庄是李弥兵团的驻地,他们依托河道和村寨,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这增强了黄百韬据村而守的信心。 双堆集那边,工事完全无法同碾庄相提并论,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南北的两个小山包。黄维命人抢占尖谷堆和平谷堆,居高临下压制外围阵地,然后依靠火炮、坦克和自动武器构建环形防御工事。 总结来说,碾庄圩那边黄伯韬占有坚固工事之利,双堆集这边的黄维则占有武器装备之利,各有优势又各有明显短板。 再来看看他们的对手的情况。 为了歼灭黄百韬兵团,达成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目标,粟裕投入了6个纵队15万人,同时还要分兵阻击赶来救援的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华东野战军兵力雄厚,一共16纵队共有40万人马,火力也逐步赶了上来,特种纵队配备了强大的火炮和坦克,能够在步兵进攻时提供有力的炮火支援。 可即便如此,碾庄依旧打得很艰难,首先是敌人的乌龟壳太硬,粟裕很难一口气敲碎它。碾庄周围有两条宽阔的水道,这严重阻碍了解放军的进攻。同时,黄百韬可召唤空军支援,前线的解放军部队要扛着强大的炮火前进,每一步都有流血牺牲。 双堆集周围是宽阔的平原,没有任何山体石头作为掩护,中原野战军在平原上冲击拥有强大火力的黄维兵团,战斗进行得很不顺利,伤亡也很大。 粟裕很富,刘伯承却很拮据。 大别山一行,中原野战军转战千里,深入国统区作战,远离解放区,兵员和武器装备难以得到及时补充,陈毅形容整支部队都被拖瘦了。中野的一个纵队不超过两万人,火炮等重武器少可怜,轻重机枪的子弹刚够一两个基数,兵力和弹药补给都捉襟见肘。 刘陈邓命令各纵队要不惜最大牺牲,有的营全员倒在了阵地上,在后方帮忙收敛的老百姓,往往一个晚上要裹上百具战士遗体。邓小平在给六纵政委杜义德做思想工作时表示,就算整个中野拼光了都没关系,其他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当然,淮海战役是刘伯承和粟裕联手唱戏,歼灭黄维兵团必然不可能让中原野战军独自硬啃,粟裕命令参谋长陈士榘率领华野6个纵队前往双堆集支援。陈士榘所带的特纵拥有强大的火力,在饱和炮火覆盖以后,终于拔出了双堆集其中一个山头,战斗的胜负逐渐清晰起来。 在此之前,黄维手下的110师师长廖运周还组织了战场起义。廖运周本是潜伏多年的中共地下党员,在淮海战场上他深感时机已到,准备发起起义。当时黄维准备集中4个主力师突围,廖运周知道后立马自告奋勇请求担当先锋。黄维大喜过望,对廖运周各种勉励,并让他优先挑选武器装备。廖运周利用这个机会,带着所属的5500人成功起义,此举沉重打击了黄维兵团的士气,削弱了他们的力量。 粟裕指挥的碾庄之战先打响,在黄百韬兵团被歼灭的第二天,双堆集之战才如约开始。在投入的兵力和火力方面,粟裕基本持平黄百韬,但吃亏在工事方面。后期为了缩短攻击距离,粟裕命令各个纵队实行大量土工作业,逐步逼近敌人阵地,如此才大大减轻了伤亡。这一招后来被中野的陈赓学去,在双堆集战场上招待了他的老同学黄维。 在战斗意志方面,黄百韬兵团确实胜过一般国民党军。黄百韬负隅顽抗,哪怕没有任何胜算,却依旧要血战到底,以致最终杀身成仁,这也大大增加了粟裕拿下碾庄的难度。 结果分析,碾庄确实比双堆集难啃 整个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付出了13.4万人伤亡的惨烈代价,其中碾庄之战,粟裕就损失了6万余人,几乎占整个伤亡人数的一半,有的纵队甚至因此伤了元气。双堆集战役,中原野战军伤亡3万余人,损失同样不小。 在战果方面,粟裕歼灭黄百韬兵团12万余人,中将司令官黄百韬自杀,刘伯承歼灭黄维兵团12万余人,俘虏中将司令官黄维。 从两次战役的结果来看,战果相差不离,在损失方面,粟裕要大一些。因为他不仅要歼灭强敌黄百韬,还要分兵阻击邱清泉和李弥兵团的20万增援部队,压力自然很大。 综上所述,碾庄之战的难度要在双堆集战役之上。当然,无论哪一场难度更高,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解放军,属于人民。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大将都是我军的优秀军事家,他们的军事造诣深厚,指挥才华是那些平庸的国军将领无法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人民解放军有着崇高的目标,他们知道为谁而战,反观国民党军,人人浑噩不堪,没有坚定的信仰和理念,因此即便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也无法将它们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陈毅说过,淮海战役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独轮车。事实确实如此,在广袤的江汉平原上,在各条战线背后,有数百万老百姓踊跃之前,他们的磅礴伟力,让任何军事力量都黯然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