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随即对日本宣战。因为在1940年9月时,德国曾与日本、意大利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所以德国也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不久后对美宣战。 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这被认为是美国的奇耻大辱。对此,美国民众义愤填膺,美国高层多数人也主张把兵力和资源主要用在太平洋战场。 但是事实上,美国政府却把主要精力和资源用在了跟自己似乎并不相干的欧洲战场,把德国当做主要对手,把日本放在次要位置。 在二战期间,美国根据1941年通过的《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1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6670亿美元)的物资援助,其中百分之八十提供给了英国和苏联等欧洲国家。 相比之下,美国提供给亚洲各国的援助只占其援助总额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其中给中国的援助只有16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13亿美元)。 此外,二战期间,美国军事力量在欧洲的投入也远远高于亚洲地区。二战美军一共投入89个师,其中61个师在欧洲战场,7个师在意大利地中海战区,21个师在亚太地区。 这就让人不解:明明是日本打了美国,但是美国却把重点放在欧洲,优先打击德国,这是为何? 一、地缘政治因素 华盛顿到柏林的距离是6000多公里,到伦敦的距离不到6000公里,而华盛顿到东京的距离则是11000多公里。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国距离欧洲更近。 而且美国在政治、经济、种族、文化和信仰上都和欧洲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一个国家决策层的战略思维,都要很大程度上受上述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战之后,美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美国政府也试图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因此,美国在无形中成为了欧洲文明和价值观的坚定捍卫者,认为自己对维护欧洲秩序和“公平正义”有义不容辞的义务。 此外,由于美英两国的传统友谊和同盟关系,罗斯福等美国高层将英国视为了其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他们认为,一旦欧洲沦陷,接下来美国本土将直接受到德国法西斯的威胁。 二、经济因素 上世纪20年代前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显现,美国经济也越来越离不开全球贸易。而欧洲各国工业发达、经济发达,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对外贸易额的百分之七十都来自欧洲。 相比之下,亚洲地区不发达国家居多,购买力有限,和美国的贸易额相对较低。 以二战前夕的日本为例,日本全面侵华之后,国民经济受到重创,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美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总额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1939年1至8月,美国输入日本的商品总额与1938、1937年两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0.79%和37.29%。 三、军事战略传统 美国“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是有传统的。早在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前,美国军方就决定,一旦美国同西班牙和日本同时开战,美国将首先对付西班牙,对日本则采取防御战略。这是因为美国的人口、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主要分布在东海岸以及东北部,这些地方距离西班牙更近,更容易受到西班牙威胁。 上世纪二十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背景下,世界强国试图摆脱经济危机,它们发动对外战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时候,美国的军事战略依旧没有改变,在美国制定的军事计划“红橙计划”中,同样也沿袭了“先欧后亚”的战略传统。 该计划假设,若美国和日英两国同时爆发冲突,美国应该把重点放在大西洋,在太平洋处于防御态势,只有在欧洲战场大局已定的时候,才会回过头来对付日本。 德国入侵捷克和波兰之后,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此情况下,美国和英国不得不有所准备,在1941年3月前后秘密制定了一个ABC-1计划。 计划明确规定“大西洋和欧洲地区被认为是决定性战场。美国军队的主要力量将使用于该战场……如果日本参战,在远东的军事战略将是防御性的,美国无意加强在远东现有的军事力量”。 确切地说,美国政府介入二战势在必行,决心已定,但是美国的军事重心在欧洲,将出重拳痛打德国。 四、对美国的威胁程度 面对德日两个强敌,美国肯定首先选择对美国威胁更大的一国出手。从常理上讲,谁的实力最强,谁就对美国威胁最大。而德国和日本谁的实力更强,下面的一组数据可以回答。 1941年日本钢产量是684万吨,德国是3182万吨,是日本的将近6倍。 1937年,德国制造业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是13%,而日本同期所占的比重只有2.9%。 1938年德国的国防开支是741亿美元,日本同期的国防开支只有174亿美元,仅德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二战爆发前,日本的海军力量强于德国,但是日本潜艇数量没有德国多,空军力量更不如德国。 1939年日本拥有的战机只有4400多架,德国是它的两倍。 二战期间德国投入了900多万兵力,日本投入的兵力只有600万左右。 当时的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装甲部队,相比之下日本的坦克少得可怜,而且还是轻型坦克。 综上所述,相比之下,还是德国对美国的威胁更大。因此美国要首先对付德国,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正是上述几种因素,决定了美国高层的“先欧后亚”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