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添加者:今史说古 - 小 + 大
志愿军阵亡人数与日俱增,毛主席往朝鲜战场派去一人,扭转了局势 1911年,王耀南,江西萍乡人,出生在一个以鞭炮为产业的家族,5岁学习制作鞭炮。几年之后,王耀南掌握了烟花配方,在他们同辈人中鹤立鸡群。1921年,王耀南成为煤矿的爆破工,为他入军成为工兵埋下基础。1922年4月,王耀南参加了中国第一个由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儿童团。9月,参加安源煤矿大罢工。 1927年,王耀南参加秋收起义,担任爆破队长,10月,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1928年8月,王耀南担任特务营的排长一职。1929年2月,会昌临近的湘水上,出现了红军历史上的第一座浮桥,其主要建立者为王耀南。1930年6月,王耀南组建了工兵连,他的特长得以发掘,开启了属于“王工兵的时代”。 1933年11月,王耀南采取用坑道爆破的方法炸开沙县城墙,帮助红三方面军全歼卢兴邦旅,喜获苏联时期的免死金牌—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5月,王耀南成为军工兵营营长。10月,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始,王耀南指挥工兵部队在江西于都河架桥。1935年3月,王耀南率领工兵连,炸毁了阎锡山在山西兵工厂内制造的铁甲车。经此一战,王耀南的名声大噪,被称为工兵之王。 有人说,王耀南的一生就是中国工兵史,他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的排头兵,他在1927—1955年期间,参加战斗300多次,七次被军区通报嘉奖。更被刘伯承元帅称赞道:只要王耀南手里有烟有酒,红军没有跨不过去的山川河流。他虽然荣誉傍身,但本人性格刚强,直来直去,曾被8次降职。 工兵连在王耀南的率领下发展日益壮大,在反“围剿”战斗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还提高了军队领导对于工兵的重视。 1934年10月,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王耀南率工兵营在江西于都执行架桥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他们便决定在晚上进行。由于河水太宽,夜晚昏暗,他们无法听到指挥员的口令,也看不到旗语,他们便在每条船上都挂上了灯,艰难地进行工作。 为了躲避敌人的侦查,红军选择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渡过浮桥,但还是被发现了。王耀南立即率部赶到江边,组织百姓拆除江边的碉堡。 而他和众多战士义无反顾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检查,直到红军全部过桥,他火速炸毁浮桥,阻断了敌人的追击,从此红军便开始了中国军史上的伟大事迹—长征。 1935年5月,飞夺卢沟桥的战斗中,王耀南率领工兵在重重的火力下,往返于铁索两岸,铺好桥板,得以让红军主力顺利通过。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王耀南率领工兵队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累,不怕苦,先后架起了几十座桥梁,为中央红军的撤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长征结束时,工兵部队只剩下一个连了,7爬雪山过草地,一路上多少工兵的遗体成了路上的飞尘,被埋葬在了风雪中,他们所做出的贡献有多大我们不言而喻。可以这样说,没有工兵的牺牲,红军将用更多人的牺牲换取胜利。 完善地雷战 作为中国革命史上兵工连的创始人,“地雷战”是王耀南的众多贡献之一。 从第五次反“围剿”开始,王耀南就提出了用竹筒等制成的地雷推迟敌人进攻的办法,从造雷到保护雷场等一系列工作,他苦心研究了数年。 1941年,王耀南认为地雷战术基本成型,于是他经常带着八路军在小院里演习攻打日军,彭老总观演后肯定了他的想法,王耀南也在一次次演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就是这样传奇的一个人,朝鲜战争之初,毛主席为何没有派他去?他又在朝鲜做了什么,导致美军谈虎色变? 朝鲜战争损失惨重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与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形成对峙局面,在多次的阵地防御战中,使美军步步败退。面对这种情况,1951年6月,美军重新对我国的兵力,军事力量进行重新估计,并且双方进入了胶着状态。 由于美军,其国家军事发达,武器先进,为了打赢这场战役,先后投入了1200架飞机,1400辆坦克,上百艘军舰和各型大炮近6000门,这导致我军在阵地战上承受猛烈的炮火攻击,使我国志愿军损失惨重。 1951年8月,范佛里特为了拿下983高地,在9天之内向我军阵地投掷了36万发,平均下来就是每门炮一天之内打了320发,火力压制到达了平常的5倍。在这些炮火下,我军所用的阵地工事,已经毫无用处了。 工兵专家到来,难题解决,防御增强15倍 在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每天牺牲人数达100人左右,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毛主席与1951年9月,召见王耀南并与他商讨几个小时,随后派他前往朝鲜战场,扭转战局。 王耀南到达朝鲜后,经过地势分析,发现朝鲜战场主要集中在山区,而且是远距离作战。因此,在国内经常使用的地雷战,地道战,在这里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它们只适用于平原地区。面对朝鲜的地势,王耀南能否找到一种有效的对抗方法,他心里也没有底。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当时的新中国没有大批量的掘类机械装备。后来在周总理的指示下,王耀南与苏联会谈,用蔬菜水果换来了几百个空气压缩机。 王耀南带着压缩机进入了前线,结合对于阵地的观察,他有了解决办法。王耀南在会议上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并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应该采取坑道式作战,其形式类似蜂窝结构。 先在山区阵地上构筑隧道式的据点,然后利用坑道将这些据点连接起来,其出口正面对敌人,每个坑道配备足够的轻重武器装备。王耀南还提醒到,坑道要做到七防:防毒,防火,防寒,防潮,防空,防炮,防雨。 截止到1952年3月,仅仅志愿军的一个连队,就构建坑道300多米,掩体100多个,交通壕4000多米阵地达到了王耀南的初步要求。 马良山战役,坑道显示威力 1951年10月,美军突然进攻我军216阵地—马良山阵地。马良山位于朝鲜临津江以西、北纬38°线以北约10km的区域,主峰海拔317m,是临津江西岸高栈下里新村一带地区的制高点,是保障开城侧后安全的一个要点。 1951年10月3日,英美联军向马良山发起进攻,而防守部队是64军与191师,其中191师是王耀南的老朋友,因此他指挥起来也也是得心应手。英美联军仗着自己武器装备优渥,向我志愿军阵地飞奔过来。 经过一日的激战,在志愿军的顽强狙击下,英美联军也仅仅夺占了199.4高地等三处前哨阵地。199.4高地也隶属于马良山。次日,英美联军向我军发起连续的猛烈攻击。防守阵地的我方一个连队,面对英军的一个加强营殊死搏斗10多个小时,击毙伤敌200多人。不过,在敌人波浪式的火力下,全连的人也伤亡惨半,工事尽毁,被迫撤离。 直至10月7日,防守216.8高地的志愿军1个连,在马蹄形的坑道内,灵活巧妙的运用坑道战火力密集,射击灵活等方面的优势,以伤亡26人的代价,共击退英军营级规模冲锋21次,击毙伤敌700余人,把阵地牢牢握在手中。 虽然在战争中,联合国军多次占领我军阵地,但没过不了多久我军就会夺回来。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我军奉行的是,主动放弃阵地保存有生力量,而美军却在一次次的攻占中,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都损失惨重。面对我军的坑道战,美军只能气急败坏的实施毫无差别的狂轰滥炸,却不能损伤我们。美国总统得知后更是震惊道:这个人让我们的炮弹如同玩具一般,没有杀伤力。 对于坑道战术,美军选择学习,但为何没有奇效呢? 学习战术,却依旧惨败 1952年9月18日,美军效仿我军工事,在背山高地上构筑了坑道。不过他们只是照猫画虎,没有研究到我军坑道的精髓,这种如此简陋的防御工事,我志愿军仅用了14分钟就占领了美军的全部阵地,还将坑道内的敌军全部俘虏。 1955年,王耀南被授予工程兵少将军衔,并担任了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继续为中国的工程兵事业发光发热。
|
上一篇:延安整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