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3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添加者:佚名 - 小 + 大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正式开打,解放军战士巨大的人数差和装备劣势的情况下战胜了八十多万国民党军队,成功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回顾这场战斗,人们都说粟裕和刘伯承是淮海战役的绝对功臣,为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战争结束之后,刘伯承为何不愿再回顾起那段历史?在淮海战役中,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到了晚年,为何连战争片都不愿意看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淮海战役开打前党中央的决定说起。1948年,国民党军队的整体实力被大幅度的削弱,此时党中央召开了九月会议,希望抓住解放军大幅度提升的机会,在五年之内解决所有国民党军队。于是这场大会中,毛主席提出应当改变作战方式,实现从游击作战到正规战争的突破,抓住一切机会,歼灭敌军力量。到了1948年的9月24日,解放军成功解放了济南,此时粟裕将军立即向毛主席汇报,建议党中央即刻发动淮海战役,这一建议在第二天就被中央所采纳。当淮海战役正式开打之前,国民党军队也提前做好了准备,早就布下了重重防御工事。思考一番后,刘伯承提出了多路包夹阻断敌人力量的作战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让粟裕率领七个纵队攻打地理位置更加重要的黄百韬兵团,接着由陈毅和邓小平率领中野主力攻打郑州,刘伯承率领三个纵队牵制黄维和张淦兵团,将这支力量控于桐柏山区。最后,再有中原野战军派出四支纵队攻打宿县,切断敌军与外界联系的同时,还能阻断国民党部队的后路。这一作战方针,在后来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认可。1948年11月6日,双方打响了淮海战役的第一枪。随后我军作战方针收获成效,很快就将黄百韬手下的第七兵团打的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将其全数歼灭。但是,这仅仅是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而已。要知道,解放军部队与敌人交手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力不从心,部分支队损伤惨重,大量干部与优秀战士在战斗中牺牲。从作战的第一阶段就可以看出,淮海战役对于我军而言实际上并不轻松。到了1948年11月18日,黄维兵团进攻宿县,刘伯承得知后立即率领中野军队阻击敌军。让来势汹汹的黄维兵团在4天内仅仅向前推进了30余公里,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然而黄维在后来的推进过程中,突然发现在部分情况下刘伯承竟然未派兵阻拦,料到贸然行动可能会中埋伏,殊不知,千算万算最终还是掉到了刘伯承设好的陷阱里。原来,刘伯承在后方设置了一个包围圈,静静等待黄维兵团杀入其中,接着派出两支纵队进行前侧,最后便可逐渐新城对黄维兵团的包围态势,实现对敌军的一网打尽。然而,刘伯承手下一共只有六支纵队,想要完成后续的围歼计划,就需要中央派兵支援,如此一来,刘伯承手下的中野部队就必须尽可能地拖延时间,等待华野的职员。而黄维兵团火力强大,在进攻方面遥遥领先我军。同时,黄维也十分清楚,一旦援军抵达,想要突破重围可就十分困难了。于是,黄维准备了一支精锐之师,准备迅速突围。面对敌军强大的火力,刘伯承显得有些招架不住,不过刘伯承还是十分自信的,他认为,只要能够牵扯住南方敌人的主力,即便你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也是值得的。最终中野部队以三团三营全速牺牲的代价,成功阻截了敌人的突围计划,接着在刘伯承和邓小平二人的指挥下,成功将黄维兵团全数歼灭。1949年1月6日,我军发动了最后的攻势,将国民党军队彻底击溃。在淮海战役中,刘伯承为取得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年粟裕将军这么评价道:中冶也承担了外线打阻击战的艰苦任务,给其他部队创造了机会,我们应该向刘伯承虚心学习。后来,率领中野的刘伯承表现出的军事头脑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不过,进入我连阶段的刘伯承,却不愿意向他人提起这段战争历史,甚至拒绝观看一切与淮海战役有关的影视作品。据了解,原来刘伯承心中一直认为尽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同样有大量的解放军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对于国家来说,我们失去的可能只是一位士兵,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失去的可能是丈夫,父亲,孩子!在后来统计数据中,我军伤亡人数在13万左右,可谓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难怪刘伯承会如此伤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