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联系客服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门知识 > 文章 当前位置: 热门知识 > 文章

我眼中的毛泽东--毛泽东的女儿李讷访谈录

时间:2020-02-1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添加者:佚名 - 小 + 大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9日15:31 新浪文化

  解说:

  在北京万寿路的这套普通干部住宅里,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和丈夫王景清过着平静的生活。

  李讷是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多年来,她一直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也不接受任

何名誉头衔。作为毛泽东的女儿,一般人却对她知之甚少,这也使她在人们的印象中有了许多神秘色彩。

  采访:

  我生下来以后,可能开始,大概也不是这样的名字吧。后来说还是正式起一个什么名字,就给我起的这个讷。以后我姐姐不是解放以后从东北来北京。我父亲说:那就还是这一句话里的敏字。是根据孔子的那句话嘛: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们姐妹两个人,就是各取了一个字。我姐姐取名"敏",我取名"讷"。这是孔子《论语》里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少说话,多做事。就这个意思。

  解说:

  李讷1940年8月出生在延安。虽然战争年代的条件艰苦,环境险恶,但是李讷在毛泽东身边依然度过了欢快的童年时光。毛泽东管李讷叫大娃娃,李讷管毛泽东叫小爸爸。

  采访:

  当时在延安的时候,我不到入学年龄。再说呢,我父亲身边也需要有一个孩子在身边。我的哥哥姐姐都在苏联,他身边一个孩子都没有,他也需要有这么一个孩子在身边,活跃家庭的气氛。所以我没有进过保育院,托儿所都没有进过。也没有到入学年龄,就1947年初我才六岁多嘛,就跟着一起撤出延安行军。开始还跟着嘛,还跟着我父亲,过封锁线我睡得什么都不知道了。战士背着我,都很紧急的,把那个马鞍子,就是马的前后弄一个铁架子,把我拿绳子捆在那个铁架子上。小孩她不会骑马,就这样撤出的延安。

  解说:

  毛泽东的工作十分繁重,常常废寝忘食。如何能让他多休息,是令身边工作人员犯愁的一道难题。活泼的小李讷,常常会成为工作人员动员毛泽东休息的一个法宝。

  采访:

  父亲因为工作很忙,他也要他休息,他也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就是我记得很小,我的任务就是让他休息。就是他太累的时候,就把我推进去,大人也劝。就是到时候呢,就是让我进去跟他(玩)。以后小孩慢慢她也懂了,知道了要爸爸休息。反正到一定时间吧,所以就是让父亲转移转移吧。小孩去了,他喜欢孩子嘛,他就不由自主地就跟孩子玩什么的,这样他就可以转移转移。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就是有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就是这句话,我父亲到后来进城还说呢。说你小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我很小啊,就是两三岁,只能攥着他一个手指头,拉着他去散步。以后我逐渐长大,然后拉着他的两个手指头,然后再拉他的三个手指头,然后再拉他的整个的手,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

  解说:

  因为受到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延安的居民常常吃不上米和面。很长一段时间,干部战士的主食只有黑豆。李讷也不例外,总是和大人们一样在大食堂里吃黑豆。

  采访:

  我也没有觉得什么特别的艰苦。相反地倒很高兴,能跟大人一块儿去打饭。从来没有觉得(艰苦),很好,很高兴的。也没有觉得怎么,好像怎么吃黑豆,怎么很困难。因为大家的情绪是很高涨的,一点没有说吃黑豆不好吃啊。胃受委屈?没有。一点儿没那个感觉。相反地,自己拿着小碗,排着队去打饭,觉得挺好的。我说不出有什么不好的。有的小孩呢,有些不理解的,比如说牙齿可能会变黑呀。像这些,她小啊,她不懂啊。我父亲说那绝对是不会的,吃黑豆对身体好。因为以前在延安也没有吃过什么特别好的东西,也就是小米饭、山药蛋,就是那些普通的饭食。没有什么,我想不起来有什么特别不好的。情绪?那个时候的战争年代,大家的情绪都是非常好,很愉快。就是说能够为前方分担一些困难,自己多吃一点苦,我觉得大家都很高兴。小孩也一样啊,大人高兴小孩也一样啊。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没有。

  解说:

  李讷小时候,经常和父亲一起听京剧。她说自己是在京剧的锣鼓点声中长大的。

  采访:

  我父亲喜欢听京剧。对,有一个留声机,有唱片,反正家里头经常放这个唱片。而且延安京剧院经常演,那个时候叫评剧嘛,就是延安评剧团经常演京剧。我可能刚能抱的时候,就抱着去看戏。她也不懂,反正就在那种锣鼓,那种声音里头,那种音乐,京剧的那一套,在那种音乐里长大的。所以我对,可以说从小就在那种环境里长大的。我小的时候,我记得一两岁吧,爸爸抱我去看戏。小孩本来晚上她应该睡觉,她不睡,她就非要问,这个人是好人坏人。如果要是好人她就放心了,她就睡觉了。如果要是坏人,她不睡。她要等着要看,把这个坏人要把他制服了,这才放心。所以我父亲说,说你看连这么小的孩子她都要分清好坏,他就说。我记得,这都是我以后进城,我们大了以后我父亲说起的。

  解说:

  工作累了,毛泽东会出来活动活动。这样李讷和她的小伙伴儿们,就能和毛泽东一起做做游戏。这时的毛泽东会袒露出他尚未泯灭的童心。和这个可爱的大人物在一起,孩子们也很开心。

  采访:

  就是他有时候扭腰啊,有时候背着手走啊,有时候什么的。反正我们小孩淘气嘛,就是在他后边跟一串儿。不是我一个人,就是什么叶艳、叶丽亚。这些(小孩)在他后边跟着,他也,他对孩子很非常那个的。他很慈祥,不在乎这些。

  解说:

  有时候毛泽东还会给这些孩子出出主意,或者教他们一些古诗和儿歌。

  采访:

  我父亲有的时候,他对小孩的事情还很感兴趣。你比如说我们在那里,自己盖一小房子什么的。他进来,他帮助我一起盖。什么这儿少个窗户,他说又帮我们搞一个窗户。完了,这家人还没有水呢,那边下雨了积了一滩水,弄了一个沟,把那个水引进来什么的。也是玩得两手都是泥的,他也挺投入的,有小孩嘛。他有时候带我散步,就教我念一些诗。我稍微大一点,三四岁教我读点诗什么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不是杜甫的诗吗。然后微风刮着,燕子在飞,微风燕子斜,就是这样慢慢地教小孩。潜移默化的吧,在一边玩的当中,就慢慢地教她读一点这些。所以我在十岁以前,没有上过什么学。都是父亲,家里父母啊,工作人员教的。

  解说:

  新中国成立后,李讷在北京正式开始上学。为了不造成影响,毛泽东不让她在家长一栏中,填写自己的名字。

  采访:

  最开始填,家长是填的工作人员的名字。但这个事情也不能成,逐渐地就改了以后。但是我填的籍贯,我还是填的延安。我本来应该是湖南嘛,应该是湘潭嘛。但是我填的是延安,我自己认为我是延安出生的。但是大了,到了高中了,就比较正规了。该怎么填就怎么填。

  解说:

  李讷刚上小学时,因为学校离中南海比较远,工作人员就用小轿车接送她。毛泽东认为这是典型的特殊化,后来再也不让他们这样做。

  采访:

  小学住校,就在这儿,就是育英小学。我们反正一个礼拜吧,能回一次家,跟大家一样。开始不是小车接吗,后来我父亲不同意,说这样特殊化不好。就派一个大一点的车,就像那种面包车。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大的,就是大一点的能坐十几个,二十几个人的。就是一次接送中南海的小孩都接回来。

  解说:

  李讷从小就有和父亲进行思想交流的习惯。上大学后学习上有了什么心得,她都会写信向毛泽东汇报。

  采访:

  我以前是在实验中学是个女校,而且那个学校干部子弟很集中。就是我中学基本上就是可以说还是在那个圈子里面。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全都是一些个普通群众的子弟。工人哪,农民,特别是一般干部的子弟,干部子弟就很少,这个对我帮助很大。因为你就是父亲再严格要求你,再要你就是不要特殊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毕竟身上总还是有些东西。你一碰到这么多的群众了,对自己说实在的触动是很大的。所以思想上有很大的,有剧烈的变化。

  就觉得自己要改变,不能像以前那样的。老是那么自以为是啊,觉得自己好像怎么高明啊,看不起人啊,觉得很不应该这样。所以思想经过很剧烈的变化,特别是学雷锋,对我就是触及得很大。我就觉得一定要改变自己,要变成一个普通的,跟大家一样的那样的,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健康的,就是和大家打成一片。我就中间有一段,可能给他信写得少一点。就是自己在那儿想事呢,觉得自己不行,比起别的同学特别差。自己干部子弟那些弱点,反正觉得要痛改。

  解说:

  《庄子》一书中,有一篇著名的寓言叫《秋水》。记述了自高自大的河伯,和虚怀若谷的北海神之间的对话。河伯在对话中,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浅薄。李讷在读了《庄子·秋水篇》后,思想上很有触动。她给毛泽东写信,汇报了自己的心得。

  采访:

  《庄子篇》,实际上是我们大学的课程,它有汉语课,就学那个。我学的这个,我一想我觉得,我自己就挺像那个河伯的。我觉得应该改变,彻底地改变自己这一切。跟上大家,跟大家打成一片。所以就后来想通了,就给他写了信。他就很高兴,所以他给我回信,就说要读浅要不深,不读那个。我以前那么大的厚本子,一本子一本子读。他说你应该是由浅到深,而且应该合群。就是和大家打成一片,要开朗。通过这个以后,我就开始就是在思想上就觉得,父亲说的真是对,应该按他的教导做。逐渐精神上也比较开朗了,和大家相处得也比较好。我觉得父亲对我的鼓励是最大的,最最重要的鞭策。他一贯严格要求我们,从小要求我们不要特殊,不要娇骄二气,不要翘尾巴,不要自以为是。但是真正触动我是在大学这一段,这个前后可能有十来封信吧,反正都在档案馆呢,我这儿没有。他都是鼓励我的,特别是我身体不好,他(我)每年都要生病。每年,我几乎每个学期都要生病。所以他在(我)生病的时候,对我写信鼓励是最多的。就是要我要有意志,要有毅力。他说他对我的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为人一定要立志。要有志气,要有毅力。所以有那一首诗嘛,就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终)不还。还有好多这方面的,比如曹操的很多诗,赢缩之期,不独(单)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像这些很多的诗词,我觉得他对我的严加管教吧,可以说我很感谢他。

  解说:

  1960年前后,李讷在北京大学读书。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出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加上苏联撤销了所有的对华援助,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老百姓普遍吃不饱饭。毛泽东忧心如焚,他带头减少了自己的粮食定量。而且很长时间不吃肉,不吃鸡蛋。只有在李讷放假回家的时候,才让厨房弄点好吃的,给她打打牙祭。

  采访:

  他自己坚持不吃肉,不吃蛋。有好长时间,腿肿得摁下去都是很深的坑。就是吃青菜,就是瓜菜代了,有很长时间。像这些情况我们因为上学住校,都不是很清楚。因为她也小,也住校,了解得不是很详细。所以你像回到家里偶尔吃一顿饭,自己就不顾一切狼吞虎咽。以为他们吃得挺好的,不了解。所以我有时候就觉得非常难过。我当时太不懂事了,我已经是二十岁的人了,我应该体贴老人嘛,应该让他们吃,结果我自己在那里狼吞虎咽的。我不太了解情况,是后来,他这样做他还不说。他一直吃菜,自己的定量很低。不吃肉什么的,一直他都不说的,我们到后来慢慢才知道的。

  解说:

  李讷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毛泽东一起游泳。毛泽东要求她不要用救生圈,要靠自己的技术和意志,去抗击风浪。

  采访:

  因为他自己就不用救生圈。他游泳,一游,比如落潮以后,一游就游出去十几二十公里。他游得比较慢,但是他不用救生圈。你可以仰泳啊,比如说你累了你就仰泳,就可以休息。他这样做不让用(救生圈),他也是有(道理)。一个呢,对自己孩子的水性他还是了解的。再一个呢,他也是有意识锻炼我们。你比如说来了台风了,白浪滔天,他让我们都跳下去。首先他自己第一个跳下去,那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了。那当然了,坚决跳下去。那个浪根本进不去,打得巨浪拍下来,那人十几次打到岸上,进不去那个浪里,费好半天才能钻进去。他自己就是这样做,所以,我们觉得,怎么说呢。这种言传身教,主要是身教很重要。

  解说: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毛泽东对子女的一贯要求。

  采访:

  我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可以说他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比较大的。他不希望我们做什么科学家,什么政治家、文学家,他不是的。他只要求我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他说你们只要做到这一点,我就很满意了。我觉得他对我们的这一贯的严格要求,言传身教。他自己就是很俭朴的,很严格的。(20世纪)50年代,我记得他那个卫生间里洗涤用品,就是一块洗衣服肥皂。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那种,就是那种固本牌的老肥皂。就一块儿那个,别的什么都没有。那个衣服上的补丁那么多,他不用说,你自己自然而然就那样了。就是受他的影响,就是要勤俭、朴素,严格要求自己,和群众打成一片。靠自己的能力学习知识,为国家做工作,自己养活自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和大家一样的。所以我就是说对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他对我那样的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很想念他,他是我的好爸爸。

  解说:

  正如毛泽东所期望的那样,李讷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如今她的生活宁静而又淡泊,。身为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没有从父亲那里继承什么物质财富。然而毛泽东留给她的精神遗产,却让她受用终身。

分享按钮

上一篇:李讷眼中的毛泽东

下一篇:李讷照片 揭李讷的前夫照片 图 披露李敏和李讷关系,李讷丈夫徐宁近况

豫ICP备19032584号-1  |   QQ:80571569  |  地址:河南濮阳市  |  电话:13030322310  |  
Copyright © 2024 FE内容付费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www.xingwp.cn使用 Powered by 66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