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斯基摩人的换妻、以妻待客的传统婚姻生活?为了生存和延续
  历史的动静 原创 ·  2022-08-16 15:52  · 历史领域优质创作者 点击查看更多订阅内容> 据北欧史学著作
  《挪威的历史》
  记载,人类主体文明第一次发现爱斯基摩人,大约是在公元13世纪,挪威人见到他们后感到十分惊奇。
  在格陵兰更北的北方,猎人们遇到了一些个子矮小的“野蛮人”,这些“生物”被打伤后,伤口会变白但不会流血......他们没有铁制工具,用海象牙做成箭头,用锋利的石头当作武器。
 
 
  爱斯基摩漂亮女孩
  展开剩余95%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对爱斯基摩人有明确记载,此后数百年里,人类主体文明越来越靠近北极圈。从18世纪开始,白人和爱斯基摩人开始大规模接触。有意思的是,大部分18-19世纪北极探险家的笔记里,几乎都特意记录着一件事——
  爱斯基摩族群里存在着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以妻待客”传统。
  而19世纪的学者们在对爱斯基摩部族深入了解后,发现“以妻待客”只是爱斯基摩人传统里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爱斯基摩的社会关系里,还存在有大量的“借妻”现象,
  并且这种现象是大规模的、普遍性的,几乎每个爱斯基摩家庭中都有类似事情发生。
 
 
  身着传统服装的爱斯基摩妇女
  外界对此
  “传统”
  自然感到极度不可思议,这些借出伴侣的男人们是什么心态?那些被借走的爱斯基摩妇女们又是什么心态?19世纪的学者们对爱斯基摩社会里这项传统感到无比好奇。
  此类现象大规模地出现,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开放”二字来解释了,
  其中必然有着某种我们尚不知晓的社会机制在起作用,学者们尤其是社会学家们自然对此大感兴趣,他们决定找出事情背后的真相。
 
 
  现代爱斯基摩女孩,这身皮草不知羡煞多少人
  第一、缺乏法律约束的爱斯基摩族群社会
  爱斯基摩人虽然经过了上万年的延续,但在主体文明发现他们之前,爱斯基摩社会从来没有产生相应的法律法规,19世纪之前的爱斯基摩人,解决争端的方式只有三种——
  头人、刀剑和比嗓门。
  如果两人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争端,首先是头人出面劝解,注意,仅仅是劝解,而不是判决。如果调解不起作用,
  那自然就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来解决了——谁拳头大谁就有理。
  争议的双方会举行一场生死决斗,活下来的自然有理,没活下来的,有理也没理。
 
 
  爱斯基摩勇士捕杀北极熊
  此种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了些,但在北极那种残酷的生存环境里,不失为一种相对合理的方式,毕竟无休止的内耗下去对部落的影响更大。
  头人调解和决斗都比较好理解,那“比嗓门”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部族,
  还有一种特殊的解决争议的方式——歌唱决斗!
  其具体方式是,争议的双方,两个甚至能单独捕杀北极熊的糙老爷们,穿着珍稀无比的皮草,隔着数米远,
  五音不全地像刘三姐一样用唱山歌的方式赞扬自己和羞辱对方。
 
 
  爱斯基摩男人和女人
  决斗过程中绝不能说话,只能
  “唱”
  ,谁说话算谁输。每一次决斗,决斗双方周围都围满了吃瓜群众,当然,这些群众除了在大型社死直播现场吃瓜欣赏外,还承担着裁判的功能。
  整个赛程有两项
  ,一是赞扬自己,这个纯靠吹牛皮,谁吹得好,自然能得到围观群众更多的赞,二是羞辱对方,换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骂街,谁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再加嗓门大,谁收获的赞也更多,
  两项比赛结束后,最后谁的赞多谁就赢。
  由上诸例可见,爱斯基摩社会一直都未发展出法律法规这类事务,
  约定俗成才是爱斯基摩人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准则,
  在这种情况下,“借妻”这种事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后遗症。
 
 
  爱斯基摩夫妻和孩子
  第二、爱斯基摩部族“借妻”传统带来的系列问题
  借钱,这事在现代社会中已是非常普遍,众所周知借钱会产生多且复杂的借贷问题,而爱斯基摩人的“借妻”传统,比借钱产生的问题更多且更复杂。
  由于爱斯基摩社会缺乏法律约束,因此出借事宜中通常有几个关键点无法得到明确,
  比如借多久?怎么还?万一借出感情了怎么办?
  这些问题,在整个出借过程中一般是没有约定的,我大概描述一下这个借出的过程,大家就知道了。
 
 
  爱斯基摩族群中的女性
  暴风雪中一位爱斯基摩人打猎回来,放下背上的北极熊,拍了拍身上的雪花,进入屋内。
  妻子正在专心致志地对手上的皮草缝纫,孩子们正在雪塌上滚来滚去地玩耍,丈夫见状,为自己拥有这样温馨的家庭感到幸福无比,他高兴地对爱妻说道:“隔壁老王刚才对我说,他想借你两个月,你觉得咋样?”
  妻子没抬头,继续默默地低头专心地缝纫孩子的衣服,丈夫见此情形,自然明白妻子的心意了,他高兴地说道:“那好,明天你就去老王家,不过去之前记得先把孩们的衣服缝好”。
  妻子此时终于有了回应,轻轻答到:“嗯”。
  如此简单的沟通过程,既没合同也没承诺,产生的后续问题自然极多
  。
 
 
  爱斯基摩漂亮女孩
  出借的过程中,
  有时被借女性和“新丈夫”会产生新的感情,
  据欧洲19世纪时的一些考察报告,这种情况在爱斯基摩部族中经常出现,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前文所讲的争端解决方式一般就登场了。
  学者们一直很难理解爱斯基摩人这种“传统”,尽管此类事件经常造成族群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爱斯基摩人却一直坚守着此类风俗,在他们接触人类主体文明之前,从未改变过,
  这其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的一种社会机制呢?
  经学者们深入研究,发现这种现象的产生,
  和北极恶劣生存环境下导致的爱斯基摩人婚姻观念有关。
 
 
  爱斯基摩小女孩
  第三、爱斯基摩人的奇特婚姻观
  北极地带长年处于极寒气候,一望无垠的冰原上常常是寸草不生,爱斯基摩人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首要的就是保持族群的生存和繁衍,这是生物的本能。
  正是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才造就了爱斯基摩人的奇特婚姻观。
  婚姻,在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中,与其说是爱情的归宿,不如说是生存的需要。
  爱斯基摩人结婚的时间都非常早,如果一个爱斯基摩人脱离原生家庭的抚养时还是单身,那么在北极冰原上根本就活不下去,无论男女。
  决定男人能娶妻的唯一因素不是生理年龄,而是他是否能独自获得猎物,而女人通常也是青春期到来之前就嫁了人。
 
 
  爱斯基摩人的食物——海象
  爱斯基摩人的少年男女们以最快速度组成一个个家庭,
  男人负责打猎获取食物,女人负责处理猎物毛皮和制作皮衣,
  两个人的生存任务都很繁重,
  所有人的生活重心自始自终只有一样——活下去!
  所以爱斯基摩人的婚姻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生存。
  20世纪之前的爱斯基摩人从来没有婚礼的说法,两人直接搬到一块住,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周围的人便承认了婚姻关系成立。
  这样的
  “婚姻”
  ,两人之间自然缺少对另一半的忠诚度,
  女人出嫁是为了吃饱,男人娶妻是为了穿暖,婚姻的目的简单到了极致,
  与我们现代人婚姻的内涵可谓截然不同。
  在这样的基础下,
  爱斯基摩人的“借妻”传统本质上就成为了“出借劳动力”
  。借的一方通常是妻子怀孕或患病,而他又需要外出打猎,此时需要有人处理后勤,爱斯基摩人又没有闲置的单身女性,除了借别人妻子,确实没有其他办法。
 
 
  爱斯基摩妇女和孩子
  而出借方也有自己的考虑,毕竟自己将来也有遇到类似困难的时候,此时借出妻子,将来也能借别人家的,所以出借方的男人通常也很爽快。
  至于其中被借走的爱斯基摩妇女是什么心态,就不得而知了,估计有乐意的也有不乐意的,如果借的那方勇猛强壮而又英俊,那多半是开开心心一路小跑过去吧。
  第四、爱斯基摩人“借妻”过程中出生的孩子怎么办?
  爱斯基摩族群里有个特有的名词
  “恰汤哥”
  (作者君音译,中文没有专门译词),这个词的意思是
  “我的半个兄弟”
  。
 
 
  现代爱斯基摩小孩
  “恰汤哥”
  在爱斯基摩小孩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毕竟很多家庭都存在有“借妻”现象,借的过程中自然会生出孩子,一般生下的孩子会留在父亲那一方进行抚养,
  而两个家庭的孩子互相称对方家庭的孩子为自己的“恰汤哥”。
  当这些孩子成年后,如果遇上了困难,可以去寻求自己的
  “半个兄弟”
  给予帮助,而
  “半个兄弟”
  们则视帮助对方为一种巨大的荣耀,并以此感到自豪。
  从这个角度上看,
  爱斯基摩族群中能相互“借妻”的家庭是一种极为紧密的盟友关系,
  毕竟以北极地区的艰难生存环境,单个家庭的力量依然单薄了一些,
  而数个家庭抱团联合在一起,无疑能有效提高生存下去的几率。
  而这,才是爱斯基摩人千年“借妻”传统的深层社会机理,也是“借妻”在爱斯基摩族群大行其道的真正原因!
 
 
  爱斯基摩男人和驯鹿
  第五、基于“借妻”传统演变而来的“以妻待客”——一切为了生存和繁衍
  爱斯基摩人的“借妻”风俗在漫长时光的演变下,又出现了新的情况。
  爱斯基摩人的一个聚居点通常只有十几个或几十个家庭,如果一个聚集点的人口太多,则会分流一部分家庭出去寻找新的适居地点。这也是没有办法,
  一个聚居点周围的食物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只能养活一定数量的族人,
  多余的人口必须分流出去,否则大家都得饿死。
  所以每个爱斯基摩聚居点的人口都有一个上限,这就导致爱斯基摩族群不得不面对一个致命的问题——
  近亲繁衍。
 
 
  爱斯基摩人搭建雪屋
  爱斯基摩人一般是通过交换邻近聚居点的人口来保持基因的多样性,但常年累月的交换,也会造成一大片聚居点的基因趋同,
  这时候就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的融入。
  所以爱斯基摩人非常欢迎外来人口,这些外人可以带来新的基因,这一点对每个爱斯基摩族群的延续都无比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爱斯基摩人便逐渐形成了“以妻待客”的传统,一方面是爱斯基摩人好客的因子起作用,
  另一方面是部族确实需要外来基因的融入,这有利于族群的生存和繁衍。
  事实上我们看历史上很多因地缘关系相对封闭的民族,都有类似风俗,比如泸沽湖上的摩梭族、草原上的蒙古族等等。当然,进入现代社会后人员交通方便,人员交流频繁,这些习俗已逐步消亡,包括爱斯基摩人同样如是。
 
 
  现代爱斯基摩人和他的狗拉雪橇
  北极的严酷生存环境不仅造就了爱斯基摩人特殊的饮食习惯,也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风俗文化。
  其中某些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风俗习惯,是爱斯基摩人万年演化过程中找到的最优解,或者说
  是人类在征服大自然过程中做出的适应性改变。
  这些习俗没有对错之分,也不需要道德之辩,
  在爱斯基摩人最终选择并接受这些
  “传统”
  时,他们只有一种考虑——活下去!
  假如你我也处在与爱斯基摩人相同的残酷生存环境里,大部分人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大概也不外如是。
  全文完!
  文/梦醒锦官城
  特别说明:
  爱斯基摩人和因纽特人都是该族群的代称,爱斯基摩人的称呼已沿用了数百年,目前大部分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官方文献和论文,非特殊说明下,仍大部分使用爱斯基摩人的称呼,此为约定俗成,不含歧义,此处说明后将不会在评论区回复相关问题。
  发布于:天津市 	
   	
  	https://m.sohu.com/a/577250421_121164217/?pvid=000115_3w_a&strategyid=00014《爱斯基摩人“一妻多夫”的传统具体是怎样的?为了生存和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