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6月25日,清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沉重地打击了英法联军的舰队,取得了一场海战的完胜。由老掉牙的红衣大炮和传统的三合土炮台武装起来的清军为什么能够战胜世界上最先进的英法海军呢?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讲述一下这场战役的全部经过。
(一)
众所周知,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因此,要想了解此战的来龙去脉,自然就要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856年因“亚罗号事件”以及“马赖神甫案”而爆发,当然,实际的原因是英法等国要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自己的利益。
从战争的一开始,英法两国就要求与清朝当局签订新的条约,而这个条约必须得到满清皇帝的当面承认。这一条可打中了清廷的要害。
满清朝廷对于割地赔款却还不怎么太在意,但是对于英法使臣觐见皇帝可就高度敏感了。因为英法使臣见到了清帝是不会行三跪九叩之礼的。对于这一条,清廷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所以这场战争就越打越大了。
那么英法两国为什么一定要坚持面见皇帝呢?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条约受到了清朝地方官员的推诿延误,执行得很困难,所以英国人和法国人都学乖了,觉得一定要让皇帝亲自点头,这才能让满清官员不敢再推三阻四。
1858年3月,清朝当局通知英法俄美四国公使,谈判要在广州举行。可是,四国公使一商量,决定不理这个茬,大家伙儿一起北上,直奔天津而去。
4月,四国的舰队来到了天津大沽口外。英法两国直接下了最后通牒,要求清廷在六天内派出全权大臣来谈判,俄美两国则表示愿意进行“调解”。
清廷手忙脚乱,咸丰帝一面派人交涉,一面派兵加强大沽口的防御。直隶总督谭廷襄奉命办理这桩“夷务”。
谭廷襄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只是一味地要求英法等国到上海去谈判,只要离开了天津,那就什么都好说。
英法自然知道谭廷襄这是在敷衍推诿,于是二话不说,立马开打。五月,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爆发。
大沽口炮台自从建成之后,就根本就没打过仗,所以实际上已经荒废。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炮台,谭廷襄落荒而逃。随即,英法联军登陆,一直杀到了天津郊外。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急忙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赶到天津议和。两个人好说歹说,终于劝说得英法两国公使同意在天津谈判了,于是,最后双方在天津签订了《天津条约》。
条约签订完毕,英法两国公使表态:这个条约要拿回到他们本国去审批,清方也要把条约拿到北京去请皇帝核准。到第二年,双方要交换条约的正式文本,这样条约就生效了。而这个交换文本的仪式要在北京举行。
这样,就为包括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在内的后面一系列战事打下了伏笔。
(二)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后,咸丰帝觉得这大沽口如同纸糊的一般可不行,必须加强防御,于是他就任命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具体负责天津、大沽一带的防务。
僧格林沁到了大沽之后,首先着手重建炮台。他重修了原有的四座炮台,还新建了两座。炮台采用三合土(粘土、沙子、熟石灰加糯米汁搅拌)建成,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属于最坚固的建筑材料了。
六座炮台上共计安装了64门火炮。其中有一万二千斤铜炮两门,一万斤铜炮一门,五千斤铜炮两门。这些炮都是清廷自制的,基本还是明末清初红衣大炮那个水平。由于当时的中国对于弹道学、化学和现代炼钢技术等先进科技一无所知,想让大炮打得远,就只能把炮造得特别大,这样才能多装火药,让弹丸飞得更远一些。实际上,当时的万斤大炮射程只不过与英国的68磅炮相当。
当然了,二百多年过去了,清朝的造炮技术说什么也得有点进步。大沽口炮台上的一部分火炮已经安装了能够让炮身旋转的底座,尽管全靠人力推动,转得很慢,但是这已经算是相当大的突破了。
另外,在这些火炮中还有23门西洋制造的铁炮,这都是从与太平军作战的战场上挤出来的,这样一来,大沽口炮台的火力就变得十分强悍了。
除了重建炮台之外,僧格林沁还对河道的防御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大沽口炮台位于白河的入海口处,船舶要登陆靠岸就必须驶入河道才行。因此,僧格林沁在河口处设置了三道拦河铁链,同时还安放了许多木排、铁戗作为障碍物。
另外,僧格林沁对守卫炮台的官兵也进行了整顿,汰撤老弱,保留精干,部队的战斗力有所提高。
经过这一番努力,僧格林沁终于为日后作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1859年6月,英法联合舰队卷土重来,再次杀到大沽口面前,要求进北京完成换约手续。
满清当局要求英法美三国的公使在北塘登陆,每人只能带二十名随从,且不能携带武器。三国公使一致拒绝了这一要求,坚持要在大沽登陆,于是,一场激战就在所难免了。
此时,在大沽口外的英国军舰有20艘,法国军舰只有两艘,美国军舰有三艘。不过美国声称自己中立,不参与战事。
20艘英国军舰中,最大的军舰是“切萨皮克”号蒸汽风帆巡洋舰,排水量1635吨,装备有51门火炮。其次是两艘蒸汽炮舰,“尼姆罗德”号蒸汽炮舰,排水量1042吨;“鸬鹚”号蒸汽炮舰,排水量860吨,两舰都各自装备了六门火炮,其中包括一门110磅火炮和一门68磅火炮。
此外的英国军舰都是小型的浅水蒸汽炮艇以及两艘运兵船。这些炮艇都是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建造的,吨位都在200-300吨之间,每艘炮艇装备2-4门火炮。
法国派出了一艘蒸汽风帆巡洋舰“杜莎伊拉”号,排水量1846吨,装备有50门火炮,另外还有一艘运兵船。
(三)
6月24日,英法舰队来到了大沽口外。他们首先派人侦察了河道的情况,最后决定先清除河道中的障碍,然后再开始登陆。
英法联军显然是没有把大沽口炮台放在眼里,他们还保留着上一年在大沽口作战时的印象,想当然地以为这一次也会同样轻松地占领炮台。因此,他们没有对炮台进行认真的侦察,只是拿着望远镜扫了扫,就轻率地做出了进军的决定。
6月25日凌晨,英法联军首先派人乘坐舢板去清除河道中的障碍。这项工作很麻烦,一直忙到了中午才算结束。
到了下午两点钟左右,联军舰队司令,英国海军少将何伯下令登陆。于是,英法舰队就开始驶入了白河河道之中。 由于河道中水浅,英法两国的两艘巡洋舰都不得不继续停留在海面上,驶入河道进攻炮台的是英国的11艘蒸汽炮艇,分别是:“尼姆罗德”号、“鸬鹚”号、“鸻鸟”号、“班特勒”号、“弗雷斯特”号、“高贵”号、“加纳斯”号、“茶隼”号、“庇护”号、“负鼠”号和“欧椋鸟”号。法国军舰没有参加这次战斗。
何伯司令官亲自出马,乘坐着“鸻鸟”号炮艇,一马当先,冲在了最前面。
由于河道水浅,英军事先侦察探测得也不够,结果,船队没走多远,位于两侧的“班特勒”号与“欧椋鸟”号就因为搁浅而动弹不得了。
下午2时30分,沉默了大半个白天的大沽口炮台突然向着英军开炮了。
参战的英国军官记载:遮蔽炮台炮口的草席突然间收起,一下子就露出了炮口,随即,清军的火炮就开始怒吼了。
冲在最前面的“鸻鸟”号首先中弹,舰长当场阵亡。舰长的何伯司令腿部负伤。接替指挥的副舰长无奈地宣布弃船。水兵们七手八脚地把何伯司令抬下了军舰,转移到了“负鼠”号上面。随后,英国水兵放火点燃了“鸻鸟”号,炮艇最终被烧毁。
何伯司令转移到了“负鼠”号上之后,不想又招来一排炮弹。有一发炮弹打断了“负鼠”号的桅杆,桅杆倒下来砸到了何伯司令,他断了三根肋骨,结果昏迷了过去。整个舰队的指挥权转交给了沙德韦尔上校。
英舰在狭窄的河道中作战,机动性大减,接二连三地有舰船搁浅。“庇护”号和“高贵”号都被浅滩困住,无法移动。结果清军对准这两艘军舰猛轰不停,虽然打来的都是实心炮弹,但是两艘炮艇都比较小,一旦被打中,伤亡也是很大的。因此,两艘军舰的舰长最终也都无可奈何地弃船。
“鸬鹚”号炮舰由于吨位较大,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然而,它还是没有逃脱搁浅的命运。由于它的块头大,结果吸引了最多的清军炮火,最后,860吨的“鸬鹚”号被彻底击沉。
当英军的舰船纷纷中弹之时,美国海军准将约书亚·塔特纳坐不住了。他不顾美国的中立身份,喊出了一句在后世流传的名言: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随后就指挥着美国的“东湾”号炮舰冲入河道,参加了战斗。
事后,塔特纳表示,他这么做是因为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白人遭到屠杀。
而满清政府对此事稀里糊涂,根本就没有利用这一机会在谈判桌上为自己争取什么利益。
(四)
双方激战到下午五点钟,不甘心失败的英国人决定派步兵登陆,抢占炮台。
大约一千人的英法联军士兵在大沽口南岸登陆,向着炮台发起了进攻。然而,此时潮水已退,炮台与海岸之间变成了一片大泥潭。联军行进困难,直到天黑时分才靠近了炮台。
炮台的周围有大量的鹿砦,还挖有壕沟。联军忙了半天,只有少数部队来到了炮台之下。炮台上的清军用火铳、抬枪拼命地射击,联军白白地丢弃了一批尸体,没有讨到丝毫的便宜。
当天色完全黑下来之后,联军已经无能为力了。最终,指挥官决定停止这场战斗,英法联军沮丧地撤回到了海上。
此时,在海上的海军还在拼命抢救那些搁浅的船只。经过一番努力,到了26日的白天,“高贵”号、“茶隼”号、“班特勒”号、“欧椋鸟”号都相继摆脱了搁浅的困境,逃到了外海。
这样,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就完全结束了。英国海军损失了三艘战舰,分别是排水量860吨的二等浅水蒸汽炮舰“鸬鹚”号,排水量284吨的浅水蒸汽炮艇“鸻鸟”号与排水量370吨的浅水蒸汽炮艇“庇护”号。此外参战的舰艇也大多受伤。
人员伤亡方面:英军有81人阵亡,345人负伤。法军有12人阵亡,23人受伤。美军有一人阵亡,一人受伤。
而清军方面只有34人阵亡,其中包括直隶提督史荣椿和副将龙汝元。大沽口炮台本身遭受的损失则十分轻微。
可以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取得了完胜。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局,首先是僧格林沁的备战工作做得很好,清军在作战时表现得也英勇。其次,更重要的一点是,英法联军骄傲轻敌,接连犯了很多错误。联军轻率地把舰艇开进了狭窄的河道,结果等于把自己送到了清军的炮口之下,同时,联军也没有很好地探测河道的深度,没有真正地掌握潮水的规律,从而导致舰艇大多搁浅,变成了活靶子,最后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固然是给了侵略者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整个战局。英法联军经过一番准备,于1860年6月再次发起了对天津一带的进攻。
这一次,英法联军不再直接进攻大沽口,而是转而从北塘登陆。清军方面主事的依然是僧格林沁,他由于无知愚昧,竟然认为英法联军只是擅长海战,陆战方面清军占优势,所以他没有在北塘布置严密的防御,听任联军登陆。
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后,僧格林沁派出三千蒙古骑兵迎战,结果,遭到了联军一边倒的屠杀,三千人马只剩七人七骑逃走。
随后,英法联军转而进攻大沽口炮台,从陆海两面对炮台进行夹击。8月21日,大沽口炮台陷落。
此后,英法联军一路深入,最终杀到了北京城下。
这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沽口炮台之战的整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