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联系客服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门知识 > 文章 当前位置: 热门知识 > 文章

朝鲜战争是斯大林的阳谋?美国上了当,毛主席却早已洞悉一切

时间:2022-08-2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添加者:佚名 - 小 + 大

1950年6月25日清晨,朝鲜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三八线,对尚未进入战备状态的韩国国防军展开猛烈进攻。韩军很快就兵败如山倒,一路上且战且退地向南移动。

两天后的6月27日,作为大韩民国首都的汉城(今首尔)沦陷,韩国高层惊惶失措,四处逃亡,将大批的军队都拱手让给了北朝鲜。

消息一经传出,全世界为之震惊,中国和美国的反应最大。中国方面,主要是毛主席早已和金日成约好,先“不发生大规模冲突”,中国会在必要时对朝鲜予以全力支持。

对此,李轶(yì)飞曾在《毛泽东与金日成在朝鲜战争前后》一文中描述:

“毛泽东基于国际主义精神……可以应金日成所请,将在林彪指挥下的3个整编师的朝鲜族官兵,编入朝鲜人民军……等到中国大陆全部解放,并且也解放了台湾后,更会大力支持朝鲜人民政权。在此之前,朝鲜半岛最好不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

当时,金日成的代表金一刚从北京离开,毛主席便安排处理此事。然而,北朝鲜还是发动了战争(前苏联档案揭露,朝鲜军在1950年6月25日凌晨4时获得斯大林同意后越过三八线)。

所以,毛主席等领导人才对战争的爆发感到惊讶。不过这其实也在主席的意料之中,只是没想到发生这么快而已,毕竟战争的爆发影响到了新中国相关的布局。

而美方之所以感到惊讶,情况就要更加复杂一些,这一切得从朝鲜半岛人民尝试完成统一说起。

战争爆发前,北朝鲜和南朝鲜的各个阶层精英都曾做过完成统一半岛的努力,不过从日本战败起,他们就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干涉而身不由己;战争爆发之后,更是无能为力。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美、苏、英三国的首脑曾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签订秘密协议,决定在日本投降以后,朝鲜半岛由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国民政府)代为管理,实行国际托管。

而到了当年8月9日,也就是日本战败的前夜,朝鲜半岛的事再次被拿出来协商,之前美、苏、英商量好的雅尔塔协议在此就没有了效用。美国对此提出新的建议,即以半岛的三八线为分界线,美苏共管半岛。

1945年12月29日,美国军政厅公布了美、英、苏三国外长于12月27日在莫斯科签署的《莫斯科协定》,将美苏共管朝鲜半岛的事进行公布。不过,这也成为了后来南北阵营分裂的导火线。

此后,半岛的人民掀起了“反托管”、谋求独立等运动。 而为了避免美苏之间的直接冲突以及维持“美苏共管”的现状,两个超级大国分别在自己的控制区域内扶持各自的力量。

有学者认为,当时美苏之争主要是在欧洲地区,特别是英国的首相丘吉尔挑起冷战之后,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和明面化。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迫切地“维持现状”。

不过,美苏提出的共管始终是一个定时炸弹,它要在什么时候爆炸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后来,事情的发展的确如此,只不过让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斯大林居然与朝鲜战争有关。

那么,斯大林在朝鲜战争中是如何表现的呢?

表面上看,朝鲜战争这事儿似乎真的和苏联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事实证明,斯大林才是最大的幕后操控者,他曾对此有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态度。

也正是这样,美国才中圈套,卷入其中;中国虽然可以隔岸观火,但真的这么做了,只会是唇亡齿寒的结果,所以又不得不参与其中。

美国一向高傲自大,因此并没有发觉那就是斯大林的套路。而对于中国而言,斯大林的一举一动都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毛主席一眼就能看出是他设计出来的“阳谋”。

朝鲜半岛的南北各被美苏两国控制后,无论哪一方,都掀起了民族主义运动(包含“反托管”运动在内),主张半岛统一,建立朝鲜人自己的政权。

然而,美苏自1947年陷入冷战之后,《莫斯科协定》所规定的“共管”已不再产生效用,出于统治需要,两国开始在半岛的各自势力范围内展开了血腥的清理运动。

但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运动,才让三八线南北诞生了南北朝鲜。1948年12月,苏联将三八线以北的行政权交给朝鲜人民,随后将全部的军队撤出。半年之后,美军也相继从半岛上撤离。

而美国的这一举动,才是他们真正意想不到半岛会爆发战争的原因。美国一直将自己与苏联对等对待,认为苏联才是他们在地球上唯一的强敌。因为,看到苏联所作出的系列举动,他们都予以回应,以示“诚恳”和“大度”。

不过,正是美国这样的盲目举措,才给半岛爆发战争创造了条件。

没有了美苏的干预,加之三八线南北各自握有军队等,最终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1950年6月25日的凌晨,北朝鲜的金日成获得斯大林的允许之后,终于发动了战争。

其实在此之前,斯大林是极为反对半岛有大规模战争的。那么,他后来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呢?

1949年3月初,金日成以签订经济条约为掩饰,亲自前往莫斯科同斯大林会面。期间,他向斯大林汇报了军事行动计划,以及表达自己迫切希望统一半岛的想法,并就此期望得到苏联的军事援助。

不过,斯大林没有直接答应金日成的要求,以非常委婉的方式回应,让金日成多发动政治宣传、制造有利舆论、多打游击战争等。就此可知,斯大林并不希望金日成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斯大林之所以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对苏联利益的考虑。一来是苏联的战略重心在欧洲,而非远东地区,所以斯大林非常期望半岛相安无事;二来是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苏联并不希望与美国作战或发生第3次世界大战。

苏联在1948年底从半岛撤军时,斯大林反对半岛出现大型战争的态度就已显露无疑。当时,苏军将飞机、坦克、大炮等都一并带走,只留下一些杀伤力不大的枪支、巡逻艇等轻装备给朝鲜军,这已经说明了一切。

不过非常戏剧性的是,短短半年多之后,即到1950年1月底,斯大林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不仅赞成金日成提出的武力统一的想法,而且还将金日成邀请至莫斯科当面交流具体的作战部署。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一下子就改变了态度呢?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牵涉到中、苏的利益。

1945年8月14日,民国政府的特派员同苏联政府进行了两个月的口水战之后,就苏联出兵,中国东北问题达成共识,最后签订了《苏中友好同盟条约》。 条约的有效期为30年,主要内容是承认外蒙独立、中苏共同经营东北铁路、共同使用旅顺军港以及宣布大连为自由港等。

就此而论,这一条约对于中国人而言无疑是丧国辱权的。虽然如此,但条约还是为苏联出兵东北创造了条件,对抗日战争的结局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然而,苏联还没能够享受到《苏中友好同盟条约》所带来的好处,1950年新中国与苏联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很快就代替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在我国东北的权益也随之被取缔。

同盟互助条约正式成效之前,苏联在我国东北地区享有很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如自由使用大连港、旅顺港以及经营中长铁路等。

尤其是大连、旅顺的这两个港口,那是终年不冻港,恰好满足苏联的对外货物流通等硬性需求。正因如此,苏联还曾经一度对其产生过依赖。

而同盟互助条约生效之后,这两个重要的港口就被新中国收回,加之苏联在东北地区的经济特权陆续地被取缔,让斯大林不得不另谋出路。

恰在斯大林苦思冥想的时候,金日成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另外的对外出口,如半岛中部的元山、仁川和南部的釜山等,它们都是很有潜力的港口,如果能为苏联所使用,那可替代新中国收回大连、旅顺两个港口后所带来的损失。

综合这些可以看出,斯大林之所以对朝鲜半岛统一的态度发生转变,主要还是为苏联的利益考虑。

而朝鲜半岛一旦发生战争,苏联还可以得到其他的好处。比如,美国、英国等势必将注意力转移至此,从而减轻苏联在欧洲的压力。

能够在朝鲜战争中谋取利益,那得保证朝鲜军队会赢,又或者是同韩军打成平手,而朝鲜与苏联之间没有地域相嵌关系,同时苏军又不能与美帝国主义发生正面冲突,如何保证朝鲜的局势有利于苏联?

这时,斯大林将目光放在了中国身上,在他看来,中国肯定不会袖手旁观。早在1950年5月13日时,金日成就曾秘密地访问中国,得到了毛主席的一个保证:

“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打过去!”

除了回应金日成之外,新中国政府还曾就此对外宣布,三八线是“维护朝鲜人民政权安危的底线”。所以,毛主席和中国政府的这一态度,对美国来说是一种警告,不过对斯大林和苏联而言,那就是“好消息”。


至此,斯大林在半岛上谋取好处的计划可谓已事半功倍。因为只要有中国的参与,朝鲜就输不了。除此以外,斯大林的算盘中还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战争来削弱新中国的力量,让新中国的建设缓慢一些。

仅是削弱中国还不行,斯大林还想让美国卷入其中。如此一来,中美的力量都同时被消耗,美国的注意力也将由欧洲地区转移至朝鲜半岛,让苏联在欧洲发展更快。

而要让朝鲜半岛爆发战争,将中美两国都卷入其中,又或者是得到半岛的港口等,美国的态度非常重要。

而要让朝鲜半岛爆发战争,让中美两国都卷入其中,又或者是得到半岛的港口等,美国的态度非常重要。对此,斯大林不需要去等待,因为在1950年1月的时候,美国就已给出态度。

美国总统杜鲁门、国务卿艾奇逊、军事将领麦克阿瑟等曾对外宣称:韩国不在美国太平洋防线的范围之内,美国对其只能起到监管和帮助的作用。

苏联从这里获得了两个相当重要的信号:一是就算苏军参加了朝鲜半岛的战争,也极有可能不会同美国碰面,因此就不再担心第3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是美苏都不参与朝鲜战争,一旦韩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会参与其中,那朝鲜军的胜算就提高到了100%;三是美国双标,参与朝鲜战争,那将会与中国军队碰面,中美两国同时被消耗在此变为现实。

这些信号无异于在催促着斯大林:朝鲜战争已经成熟了。于是,1950年6月15日清晨的时候,他才同意让战争爆发。此后,韩国军队兵败如山倒,让高傲自满的美国如遇冰水灌顶,吓得不敢相信。

美军从朝鲜半岛上撤军时,其实并没有像苏联那样彻底,还留有一小股的驻军。不过,就算是这些驻军武器装备很先进,人员数量方面依然没有优势,所以只能同韩军一起败逃。

为了让朝鲜半岛的局势有利于美国,又或者是谋取更多的利益,美国再次显露其双标属性。战斗爆发的第二天,杜鲁门紧急让驻在日本的美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以控制半岛的态势。

而杜鲁门的这一举动,刚好中了斯大林的圈套,斯大林想让美国参与朝鲜战争的想法终于实现。在韩国首都沦陷之后,美国马上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决议的方式组成“联合国军”,让麦克阿瑟带着他们进入朝鲜战场。

苏联作为五常之一,本有一票否决权,在这最关键的时候,斯大林却选择了弃权,以至于让“联合国军”成功组成。

苏联档案曾揭秘这一段历史:6月25日,苏联驻联合国大使曾向斯大林提议,认为应于6月底返回安理会,以行使否决权,反对联合国通过的那些不利于朝鲜的决议,不过斯大林拒绝了。

斯大林在此处的用意可想而知,在他的同意之下才爆发的朝鲜战争,随后又拒绝在联合国上帮助朝鲜,并非是想看到朝鲜被韩国及美帝国主义吞掉,而是想逼中国出手。

果不其然,1950年10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开赴朝鲜战场,让美军在战场上接连取得的胜利都被推翻,代之的是被志愿军逼回三八线以南地区,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可以说,继朝鲜战争之后的第2个让美国惊讶的事,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因为在美国看来,中国的实力“不足以挂齿”,能与之匹敌的,只有工业程度比较高的苏联。

不过,志愿军很快就让美国见识到了厉害。但就算是最后打成了平手,中美双方对比之下,无论是哪一方,都不是战争中的最大赢家。


再退一步来说,暗中操控着这一切的斯大林和苏联才是最大的赢家,因为苏联未曾损耗一兵一卒就让中美双方打了个你死我活。

斯大林这样坐收渔翁之利,美国是上当了,难道毛主席就看不出端倪吗?其实不然。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带着军队成功登陆仁川,拦腰斩断朝鲜军,让朝鲜军不得不从三八线以南地区撤出,此后陆续被逼到鸭绿江附近。

早在1950年5月的时候,毛主席就曾向金日成许下诺言:

“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越过三八线,我们也不管;如果过了三八线,我们一定打过去!”

而今,帝国主义不仅反击朝鲜军,还越过了三八线,显然已触碰到主席所提出的底线,不出兵也不行。不过朝鲜战争是斯大林操控的结果,如果中国真的参战,就中了斯大林的下怀。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韩军在9月30日公然越过三八线以后,便带着美军一起将战火燃烧至鸭绿江边,同时还对我东北境内的丹东地区进行空袭、炮轰等,不仅严重地侵犯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还是明目张胆的挑衅,“士可忍,孰不可忍”。

要出兵吗?对于新中国的建设者们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纠结的问题。表面上看,不出兵也没有问题,毕竟新中国刚成立,一切都百废待兴,隔岸观火总比惹火烧身要好。

更重要的是,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里面的“老大哥”,它既不发声,也不表态,如果中国热心凑上去,肯定会惹得一身骚,还中了斯大林的计谋。

此处不得不提及,斯大林的这一招被称为“阳谋”。其含义就是在现有条件之下,不主动地改变一些东西,只是静观其变地顺应时势,将事态发展为有利于我就可以。

简单而言,就是斯大林操控着一切,同时又不想置身于其中,想让中、美、朝鲜等发生混战,而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

斯大林始终相信中国会出兵,其中就有一个非出兵不可的理由。新中国建立初期,全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有两个地方,一个是东北地区,另一个在西南。所以,不管这两个地方哪里有战火,都将会给新中国以沉重的打击。

为保护重工业基地,以帮助国内进行经济建设,中国定然会出兵,且在战争中非取得胜利不可。所以无论是否中了斯大林的计,中方都必须要出兵。

正因如此,毛主席才力排众议地决定出兵,并让持有同样观点的彭德怀元帅担任军队的指挥官。不过,苏联再一次从中使绊,让中国独自扛住战争压力。

1950年10月8日,受中央所托的彭德怀、高岗等人乘飞机抵达沈阳,就赴朝作战前做最后的准备,本以为苏联会依照之前的协议给中方在空中方面的支持。

然而,正是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斯大林却以支援力量要在两三个月后才准备好为借口,三言两语就搪塞了过去。气急败坏之下,彭德怀连忙从东北赶回北京商讨对策,并下决心地说:

“打是一定要打的,为了这场战争,哪怕中国再倒退几年,也一定要打!”

对此,部分人表示不赞成,总觉得现阶段中国最大的任务是发展经济,而非与强大的帝国主义对抗。争议的最后,还得毛主席来拍板,主席充分肯定地支持出兵,并呼吁:“哪怕是没有苏联的飞机,中国军队还是要打。”

从毛主席的角度出发,他的层次与普通的领导人不同,就是考虑问题充分地涉及到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正因如此,抗美援朝从别的角度而言,就是一种保家卫国。

中国不仅需要保护东北的工业,而且还需要在战斗中赢得胜利,又或者是平手。唯有如此,新中国未来的道路才坦荡。

周总理认为,尽量将战争控制在局部,最好以三八线为界限,将联合国军赶到三八线以南,恢复初期的对峙。

毛主席则直截了当地指出:

“将国防线由鸭绿江推进到德川、宁远及其以南的线,而这是很有把握的和很有利益的。”

如果毛主席提出的这一设想成为现实,那么斯大林想要在半岛上谋求港口的图谋自然会破灭。所以,主席之所以说出这一句话,说明他早就洞悉了一切,看透了斯大林的计谋。

面对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及西方列国,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没有优势。不过就算是如此,主席还是认为“很有把握的”。

那么,在哪一些方面有把握呢?最主要的是战争终究都会有停止的那一天,就如彭德怀元帅所说的一样:“哪怕中国再倒退几年,也一定要打!”中国有这个勇气和决心,帝国主义未必有。所以战斗很快就走向末尾,中国的预定战略目的也达到了。

也许斯大林并没有想到,他所期望的战争结果还没有到来,就忽然地在1953年3月5日去世,在半岛的仁川等地区设立港口的想法也随之而去。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点,中、美、朝三方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和《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让战争就此停了下来。

结语:

冷战爆发之后,斯大林杰出的才华再一次表现得淋漓尽致,与他相比较,在他之后的历代接班人似乎都不合格,经常做出一些荒唐的行为,以至于将苏联拖垮。

不过,斯大林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至少在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让美国中计,深陷至战争的泥潭之中。不过,他的用计方式也算相当狠毒,中国也曾被当作一枚“棋子”。

然而,毛主席拥有旷古烁今的领导才华,一眼便看出了他的计谋,在朝鲜战争中保家卫国的同时,还打出了国威,给后人铺垫了发展的道路。不得不说,朝鲜战争的爆发,让两个不是敌对阵营的伟人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

完整阅读 分享按钮

上一篇:黄维突围时,临阵起义的110师师长廖运周,他的最终结局如何?

下一篇:1927年,李大钊受酷刑超四十分钟,解放后3名凶手落网,真相大白

豫ICP备19032584号-1  |   QQ:80571569  |  地址:河南濮阳市  |  电话:13030322310  |  
Copyright © 2025 FE内容付费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www.xingwp.cn使用 Powered by 66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