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联系客服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短篇小说 > 文章 当前位置: 短篇小说 > 文章

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的故事

时间:2022-03-12    点击: 次    来源:历史老炮    添加者:佚名 - 小 + 大

曾经在三峡水电站居住着张秉爱这样一户人家,附近的村民都考虑到三峡库区在不久的将来水位线上升而决定搬迁,但偏偏这个“钉子户”无论政府如何劝说,也一直拒绝政府的拆迁。

这个“钉子户”的女主人叫张秉爱,面对丰厚的拆迁补贴,为何别人选择搬,她不愿意搬迁呢?张秉爱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让她宁可选择承担被淹没的风险也不同意拆迁。让我们一起走近张秉爱的生活,了解一下她背后的故事。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湖北乡下,许多房屋和村落都靠山而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不同,一般山下的条件会比山上好很多。比如,山下的生活用水获取较为便利,交通线路也比山上平缓、通畅。

在收入方面,山上居民的日平均收入只有两毛钱左右,而山下居民的日均收入则高达两元。这么一对比,就会发现收入之差有十倍左右。张秉爱的家在山上,她的父母渴望能寻找一户山下的人家,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

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张秉爱的父母不顾女儿的情绪,用过激的言语逼迫她嫁到一户住在山下的人家。但是,这个女婿和正常人不同,他是一个残疾人。无论张秉爱怎么反对,父母也要坚持自己的决定,执意要把女儿嫁给那个残疾人。

这样一来,不仅自己可以获得一笔彩礼钱,而且嫁到山下的女儿也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那户姓熊的人家,家族本身就人丁兴旺,他自己又是一位残疾人,并没有得到家庭的重视,自然而然不会对即将嫁过来的张秉爱如视珍宝。

他们二人的婚礼极其简陋,张秉爱身穿用粗布做成的嫁衣,那是一件非常廉价的衬衫搭配着稍短半截的裤子。试想一下,这样的婚有谁会开心地结呢?张秉爱满眼愤怒,但是也只能压抑住自己内心的怒火,把这口气使劲吞咽到了肚里。

父母在一旁劝说着她:“人家已经把彩礼给过了,你只差过门就可以了,再忍一忍吧。”张秉爱认为父母是被利益熏了心,但是既来之,则安之,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

新婚第二天,张秉爱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没有因为被迫嫁入熊家而悲伤。由于结婚比较仓促,张秉爱和她丈夫仅有一面之缘,无过多的交际,自然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另一方面,由于丈夫的家庭不重视自己,再加上家里的生活条件较差,所以丈夫表现得较为冷淡。

日子一天天过下去,张秉爱每天奔波于忙碌之中,丈夫看到了张秉爱的辛苦,便和她一起干。可丈夫毕竟是残疾人,一些轻活儿可以自己扛,但是重活儿自己承受不了。

这个特殊的家庭和别的普通家庭不一样,是男主内女主外。由于张秉爱每天高强度地干农活,竟然意外流产了。

这是因为没有相关经验,才酿成的一起悲剧。不过好在经历过这一次不幸的遭遇,张秉爱就从中吸取教训了。几年之后,张秉爱生下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曾经的那个村子现在变成了国家重点迁移的对象。村里的干部人员多次去到张秉爱的家中做思想工作,即便说了一千种外迁的好处,她也不以为然。张秉爱心里是这么想的,自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如果离开了这片土地,自己和家庭的未来拿什么来保证呢?

除了土地以外,自己还会做一些什么呢?况且自己家中的经济状况较差,又有一个残疾的丈夫,搬迁的工程量实在过大,再三考虑,只能把房子往后靠一下。

三峡工程与外迁历程

从1992年起,三峡工程建设逐渐在国家层面正式确立,附近一带的村民们开始了陆陆续续地搬迁。有许多村民在选择是走是留的情况下,犹豫不决。直到1995年,三峡库区一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搬迁旅程。

在4月5日那一天,最先的一批移民搬离张秉爱的故乡--秭归县。4月25日,村里举办了一场告别仪式。一共有121户人家434位老少移民在王家祠堂祖先灵前齐刷刷地跪倒,这是对列祖列宗最后的道别。

有些常年生活在这儿的农民,在拆迁房子的时候,情绪几乎将要崩溃,停了一段时间,待情绪逐渐稳定之后又继续拆房子。离别本就是带有着一丝不舍情绪,但是为了国家民族兴修水利的梦想和愿望,自己个人所做出的牺牲其实也不算什么。

尽管村民们从心底里不愿接受这个现实,但最终依旧还是离开了,有的带走一颗树,有的带走一抔土,有的带走一桶水……

居民大量外迁,除了传统的不舍情绪,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们历代在三峡地区生活、劳作,已经习惯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这么突然性的离开,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张秉爱的儿子和女儿放学回家后,问起自己的妈妈:“当三峡大坝修起来后,水真的会淹到我们这儿吗?”其实张秉爱也不确定,因为自己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很陌生,并不相信水位线会上涨。

随着家乡竖立起许多135米和175米的水位标牌,张秉爱才发觉原来水位是极有可能上涨的,这个村落也极有可能沉入水底。张秉爱没有像其他村民一样选择外迁,而是在原来位置的基础上往后靠了一些。

在张秉爱的眼中,她更乐意接受就地垫高而居的方式来改变现状,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守住并保留对这片故土和江水深深的眷恋之情。

张秉爱下定决心外迁

到2002年为止,村子里只剩下张秉爱一户人家了。看着满地废墟的村子,张秉爱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当初是自己铁了心选择走这条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即便心里苦,但也要打碎牙往肚子里咽。那个时候,张秉爱的女儿还在初中念书。女儿知道自己家庭条件比较艰苦,自己也是一个懂事的乖孩子,从来没有抱怨这个困境,也没有气馁。

她上学的时候,穿着妈妈亲手纳的鞋子高兴地去了学校,望着女儿远去的背影,张秉爱似乎有一丝羡慕,因为这样短暂且快乐美好的时候自己也曾有过。

可是好景不长,现在张秉爱成为村里面唯一一户人家,小学也迁走了,自己儿女的学业该如何继续下去呢?上学问题成为张秉爱心中的一只拦路虎,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送女儿去念书,就必须送她去临近的村子,但是每天不间断的接送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临近中考,学校需要收取20元左右的费用,这其中包括中考所必须缴纳的12元考试费,1元的照相费以及一些生活费等等。为了孩子,张秉爱拿出所剩无几的费用递给女儿,一共是29.5元。女儿非常清楚自己家的条件,仅仅拿了几块钱,把多余的钱都放回去了。

自己的儿子也非常让人省心,从小成绩就优异,一直都是张秉爱心中的骄傲。儿女们的懂事体贴,让张秉爱的心动摇了一下,到底要不要考虑外迁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环境呢?

2003年,一件猝不及防的事情突然发生了。长江的水位迅速上涨了135米,这个速度让人始料未及,张秉爱一家现在已经不得不搬走了。

于是,张秉爱下定决心准备搬走。自己带着家人先是去了田里面搭起了旧棚子住了将近一年,又接着用国家给予的搬迁补贴4800元在公路边买了几个窝棚。这一年,张秉爱的儿子高考失利,意外落榜。

儿子自己的意愿是放弃复读,而是选择去新疆地区当兵。这对于儿子和这个家而言,或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当兵获得的补贴,可以为这个萧条的家庭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扶持

作为村里面最后一个外迁者,张秉爱与别人相比搬迁时间迟了将近七年。在后靠建房的那段时期,独自矗立在原地的六年里,有说不尽的辛酸与苦楚。房屋四处漏风,睡觉很不安宁。在张秉爱住窝棚的那一年里,还经受了没水没电的困扰

。这些艰难困苦只有张秉爱自己知道,可以说是一个人扛下了生活的所有重担。但要说她是这场搬迁里最凄惨、最困难的人物,其实并不算。

自从长江大坝建设工程开工以来,有将近113万的移民挥泪告别故乡的这一片土地,2座城市、7座县城、94座集镇迁建,1400家工矿企业选择集体搬迁……离开自己的家乡,是谁都难以解开的心结。如果一直停留在这儿,那等待他们的将是被淹没在水里的荒芜。

或许换一个地方继续奋斗、打拼,可以获得不一样的人生和未来。

搬迁过程中体现的爱国精神

政府选择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在搬迁结束的一段时间里,国家花费大量资金重点扶持库区范围内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张秉爱的故乡是秭归,秭归一直享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

政府在库区实施“移土培肥”工程,鼓励库区人民群众将淹没区的肥沃土壤搬迁上山,进行改造良田。这样一来,既有政府资金的支持,又有农民们不辞辛劳地耕种,秭归的脐橙产业的长足发展得到了保障。

当地居民在搬迁过程中的种种贡献以及创造的丰功伟绩将会被历史铭记,这种精神会传递给下一代人。在2003年2月14日的时候,《感动中国》节目一经播出,全国人民就沸腾了起来。

当节目主持人宣布特别奖授予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移民”时,所有人都热泪盈眶,因为这是被时代记录的一刻,所绽放的光辉永不消弭。

到2009年为止,三峡工程已初步竣工。三峡库区基本完成了移民“搬得出”任务,用实力完成发家致富的目标,向着心中的理想生活一步步奋斗。在发展蒸蒸日上的情况下,三峡库区开始进入后续规划实施阶段。

政府和人民没有停止、松懈,而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把库区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环境和谐优美、经济繁荣昌盛的新型三峡库区。不同于过去的旧库区,新库区展现的更多是大局环境的改变以及稳定和谐的社会状态。

改造的过程中,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库区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政府人员的无私奉献,中央的正确号召与指挥,这种上下一心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电影《秉爱》意外获奖及对张秉爱的简评

搬迁活动结束后,张秉爱的故事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她将会在历史中留下一段精彩的传奇片段,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冯艳的导演对张秉爱的经历颇感兴趣。冯导想到走进张秉爱的过去,拍一部关于三峡库区的纪录片作为铭记这漫长搬迁史的方式。

搬迁的时间漫长,拍摄影视的时间也不短暂。冯导从认识张秉爱到策划拍摄共花费了将近8年的时间。经历了许多拍摄上的困难之后,冯导将张秉爱的故事剪辑为一部纪录片《秉爱》。不久后,这部电影于2007年在山形电影节上上映。

出乎意料的是,《秉爱》在影视圈热度不减,获得了许多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在电影节上获奖。由于自己意外走红,趁着当时的名气,张秉爱还在北京居住过一段时间。

我们走进张秉爱的故事,对她的选择和经历进行简评。最开始的时候,她无论如何也不愿意选择搬迁,我们可以说她目光短浅,无法顾全大局。

其实,我们对于这种看法过于片面。因为张秉爱在显露出自己固执、倔强性格一面的同时,不要忘记她肩上还背负着沉重的包袱,那就是残疾的丈夫和正在读书的儿女。一个女人需要扛下家庭所有的重担,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水位在不断上涨,张秉爱这个时候不得不选择搬迁。我认为,三峡工程的建立虽然摧毁了张秉爱固守一方的偏执与信念,但是也给张秉爱一家的生活条件带来了转机。因为搬迁后的她,不仅享受到了国家给予的搬迁补贴费用,还让自己高考失利的儿子拥有了去新疆当兵的名额。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任何事情都不能想象得太绝对,凡事也都有两面性,当我们把思维打开,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秉爱》的影响和儿女们长大后的生活

张秉爱儿子退役后,在外地找到了一份工作。恰好乘着《秉爱》的意外获奖之风,儿子的老板对他们家非常赏识。老板很乐意给予张秉爱儿子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认为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都有一股拼劲儿。

同时,儿子也很珍视、感激老板给的机会。他在工作上勤勤恳恳,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能力。上班的时间段,他几乎没有迟到或者早退,而下班的时候,自己又是所有员工里面走得最晚的那一个人。

有许多人不理解张秉爱儿子这种起早贪黑的行为,可是对于从小在穷苦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来说,这一次的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她的儿子也十分有孝心,每个月都会把一部分工资寄给远在他乡的父母,以减轻家庭的生活开支。

张秉爱把儿子寄回来的工资攒到一起,然后自己又努力找活干,另外又攒了一部分钱。她用这所有钱,建起了一幢新房子并附有两个猪圈。张秉爱的儿子时常说:“我只是想用实际行动证明我已经长大了,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安安稳稳比什么都好。”

张秉爱女儿那一边,一切也都非常顺利。女儿于2021年,将自由恋爱修成正果,嫁给了一个在客运站工作的男士。女儿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这让张秉爱对女儿不会再有别的顾虑了。

张秉爱回想自己的一生,感慨自己很幸运拥有这一双儿女,他们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充满安乐和福禄。或许自己前半生所吃的苦,只为换取现在所有的甜。

2022年,张秉爱在散步的时候也会常常走到河边,远远望着曾经的那一片故土,心中竟不免产生了后悔之意。她说:“如果自己当初没有那么固执己见,如果当初和乡亲们一起搬出去了,现在的生活会不会更加富裕、幸福?”


其实,过去的事情早已成为定局,不用太在意已经做出的选择,过好当下就是最正确的决定。

时光不老,连接着充满信心的未来;收藏过去,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出发。三峡大坝已经建成,搬迁后居民的生活质量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

这一段搬迁历程会永远被广大民众和历史所铭记,在时光的洪流中绽放着属于时代的光辉。在这里,也希望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尽量“三思而后行”,为人生交一份满意且无悔的答卷。

来源:历史老炮


分享按钮

上一篇:我的叔叔于勒 原文

下一篇:一只小狼,捕牛时被踢伤后的遭遇

豫ICP备19032584号-1  |   QQ:80571569  |  地址:河南濮阳市  |  电话:13030322310  |  
Copyright © 2024 FE内容付费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www.xingwp.cn使用 Powered by 66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