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出身是指本人取得独立经济地位或参加工作时家庭阶级成份. 不论出身劳动人民家庭还是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军人、干部、职工的子女,凡是随父母生活长大的,他们的家庭出身应按其父母职业来定,如工人、教师、干部、军人、职员、个体工商等。 如干部、军人、工人等。凡是靠祖辈或亲戚朋友的经济收入抚养长大的,他们的家庭出身则应按祖辈或亲戚朋友的阶级成份来定。 经组织审查,家庭出身作了改变结论的,则按改变的结论填写;未经组织确定改变结论的,不应自行改变。地主、富农出身的农民子女,他们的家庭出身为农民,贫农、下中农出生的农民子女,还填贫农、下中农。    现在填家庭出身不需要组织审查,随便自己填写,想填什么就填什么,为了利于自身最好填干部,因为有些单位想招干部家庭出身的,认为招干部子女利于企业办事。    "文革"时期,将家庭出生好坏分为“红五类”和“黑五类”,“红五类”家庭出身指工人、贫农、下中农、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家庭,“黑五类”家庭出身指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 现在孩子的家庭出身到底填什么?9月初,送儿子去北京上大学,到学校报到以后,填写学员登记表,儿子问我:家庭出身怎么填?我思索了半天,没有答案。以前我们这辈在填写家庭出身时,你老爸家是什么就填什么,比如地主、富农、中农、贫下中农、资本家、职员、工人、革命军人、革命干部等等。儿子这个问题还真的考住我了,我当了三年农民(上山下乡),当了三年兵,做了2年工人,干了3年企业机关干部,现在又是有19年教龄的中学教师,我感觉好像教师不是家庭出身吧,现在教师也不是公务员,是事业单位人员,填干部呢,总觉得也不合适,填职员总可以吧,我想职员就是称为有职业或有职务的工作人员,可一想,不对呀,以前我们父辈填职员是指的国民党统制时期的有职业或有职务的工作人员,这个家庭出身在文革时期可是属于地、富、反、坏、右一类的。可又一想,还是应该填职员,我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填职员就可以理解是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的有职业的人员。最后,我对儿子说:就填职员吧。儿子看了我几眼说到:还当老师呢,问你家庭出身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想,我还可以填职员,如果是个体工商者、民企工作人员、外企工作人员、待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临时工作者等等,他们的孩子家庭出身应该填什么?我不明白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为什么这个不适合新时期的“家庭出身”一栏,还保留在我们的人事档案表格里? 问题是,你是入“红五类”还是入“黑五类”,是由不得你的。你一生下来,就已经被决定地位和命运。你怎么想摆脱想改变,都不可能。当时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叫做“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 1979年1月20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湖北应城县巡检大队党支部认真落实政策正确对待地富家庭出身的青年”。今天的年轻读者看到这条消息,不知能不能理解里面的含义。1978年我考上北京广播学院。一天系主任来到教室和我们聊天。他说,你们知道吗,进我们这样的学校,以往政审非常严格,出身有点问题都不会要,因为从这所学校毕业,都是要进电台这种要害部门工作的。我一听,心里一沉:早知道就不报这所学校,我就是属于“出身不好”的人。“文革”中,有“红五类”与“黑五类”之说。“红五类”,指出身工人、贫农、下中农、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家庭的人;而“黑五类”,指的是出身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家庭的人。在那时,“红五类”天生血统优越,上学、入党、参军、提干样样优先;可若入了“黑五类”的圈,你不要说参军入党,恐怕连个“基干民兵”都当不上,有些甚至因为出身不好连媳妇都找不到,做一辈子单身汉。问题是,你是入“红五类”还是入“黑五类”,是由不得你的,你一生下来,就已经被决定地位和命运。你怎么想摆脱想改变,都不可能。当时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叫做“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也就是说,出身不好的人,想改变自己的地位,也有可能,那就是,你要付出比出身好的人加倍的,甚至于十倍的努力。这就会弄出非常惨烈的事来。有些出身不好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革命性,会亲自动手打自己的父母,甚至要比别人打得更狠更残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填写干部登记表时,还要填写“家庭出身”这一栏。家里的亲戚都是干什么的,有没有“问题”,有没有海外关系等。它是什么时候取消的?好像至少要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今天,虽然“血统论”不存在了,但社会中却又存在着其他歧视:比如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比如携带乙肝病毒者,或者比如仅仅是个子不够高———我们就是在消灭一种又一种的歧视的努力中,推动着这个社会一步步地向前进。 学校发下一份《高等学校毕业登记表》,好多学生眼瞪表格犯了难——“家庭出身”究竟该填什么? 编辑同志: 今年大学毕业前,我们学校要求学生填写一份《高等学校毕业登记表》。填表时,看到有“家庭出身”这一栏,大家都不知该怎么填。  问老师,老师含糊其辞说,你们爹妈做啥工作就填啥,可好多同学的家长已退休,难道就填“退休工人”?谁能告诉我们一个“标准答案”? 读者 霍怡 调查附记 时代变迁难言“出身” 为寻求“标准答案”,记者请教一位人事干部,被告知如按以往规定,家庭出身应填写“本人取得独立经济地位前的家庭阶级成分,凡随父母生活长大的,应按父母的职业(如工人、教师、干部、军人、职员、个体工商等)来定……” 可真要按此“标准答案”去填写,却令人犯难。大学生小刘告诉记者,他父亲曾是一家国企的车间干部,企业转制后到基层当工人,最近辞职加盟一家连锁店。那么他的家庭出身算干部?工人?还是老板?还有一名女大学生更尴尬,父亲7年前从工厂辞职后全身心炒股票,收益颇丰。如果填写“无业人员”不妥当,但填“股民”更是不伦不类。 填写“出身”家长担心 对如何填写“家庭出身”这一栏,这一代大学生涉世尚浅,不知其“利害”。而他们的家长,则大多是当年的“老三届”、“老知青”,很多人就因所谓“出身不好”而历经坎坷和磨难,至今心有余悸。尽管现在社会上对家庭出身不怎么看重,但很多家长仍担忧对子女的就学择业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的担忧不是没有根据。”上海创导律师事务所卢立祥律师分析说,应届大学生前去应聘工作,一般都缺少社会阅历,没有工作经验,那么招聘单位在挑选时,就很可能以大学生的家庭出身作为条件之一来取舍,显然这并不公正。 不合法理应该取消 卢立祥律师质疑道,我们现行的法律是不是规定不同出身的公民有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法官在办案时,可不可以因为当事人的家庭出身而作出不同的判决?答案如果是否定的,那么所谓的“家庭出身”还有什么必要出现在个人的档案材料中呢? 1998年1月,《人民日报》第一版曾发表《“家庭出身”栏还有必要吗?》评论文章,提出“再把爷爷辈的‘家庭出身’一代一代传下去,实在没有必要,没有实际意义。”诚如众多学生和家长所希望的,为“与时俱进”,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能否将“家庭出身”栏从学生材料表格中去除? 上个世纪文革时期,填表格时都要填一个重要的栏目那就是家庭出身,但那不是越富越好的年代,而是越穷越光荣的年代。家庭出身地主、资本家的都不敢填,都说自己家是贫农出身,可见贫农出身那时是多么吃香。 出身这个问题可以说困扰了中国社会许多年,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个栏目才被取消。但是这些老记忆却永远忘不掉,如同当年的粮票、布票、肉票等等老东西可以做为收藏品,收藏在博物馆里或古董市场中。 今天监中考,检查学生的学籍卡片时,发现有一栏是:家庭出身;所有的学生都填了:贫农。 不禁哑然失笑,想起二十年前,我们做学生时,填写的档案类的东西也都填写了家庭出身,老师特意嘱咐,一定要填写贫农啊。至于为什么,没有说。好象是考飞行员,需要祖孙三代是贫农。 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想到居然还有这个!真是不可思议!在划分阶级成分的那个年代以贫农为荣,只有贫农才享有上学、参军、提干的资格和权力,所以大家都以贫农为荣,这代表有了进入上流社会的资格。 到了今天,贫农还拥有什么权利?上得起学?看得起病?还是可以拥有提干的资格?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填写贫农,那XX长的孩子们,公仆的孩子们他们也填写贫农吗?他们是贫农吗?他们知道贫农过得什么样的生活吗?他们还愿意做贫农吗?谁还愿意做贫农?
|